十億聽起來很大膽,我們同意
“
我們不能用我們創造問題時的思維方式,來解決問題。”
——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在醫學史中的「現代醫學」,大約是從19世紀30年代,1800年的上半世紀發現微生物開始。從此之後西醫科學便以發現疾病、診斷、治療作為基礎,不斷的演進;也因此,醫學的價值被定義在治療已經發生的疾病。
但是在中華文化歷史當中,早在西元前西漢時期的「黃帝內經」當中就有提到「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的醫療原則。配合現代科學的統計、臨床研究,也已經知道治療疾病的花費、時間成本,遠遠大於預防疾病發生。而且也有多數臨床研究告訴我們應要如何在日常生活當中讓自己更健康。因此,現在的新一代的醫療體系,也應該與時俱進,針對疾病預防,有更多元、不一樣的方式解決問題。
以病人的角度來說,最重要問題還是「你的生活品質」。根據中華民國內政部109年統計,國人平均餘命(Life Expectancy)81.4歲,但健康餘命(身體健康不需依賴他人的平均期望存活年數)僅72.4歲。代表大多數人,在死前將近有整整10年,的時間,生活品質是需要有家屬協助的。這不只是病患本身的生活品質下降,同時也代表需要有更多照護成本是周遭家屬需要承擔的。
我們的想法很單純 — 從生活的每一天,實行「預防醫學」,這就是生活醫學。歡迎加入 ĒSEN,改變世界,從台灣開始.改變醫療,從你我開始。
— Dr. Wilson 鄒為之醫師|ĒSEN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