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翻開史書或小說時,可能常會看到某些皇帝或官員因「縱情聲色,荒淫無度」最後「染上不明絕症」身亡。或許是這樣的印象,加上華人社會對「性」的隱密性,致使許多人對性病有未知的恐懼,即使有疑慮也不敢尋求協助。事實上,大多數性病早已不是絕症,也並不必然與縱情聲色有所關聯。

以古代最為常見的性病梅毒來說,它是一種由梅毒螺旋菌引發的全身性慢性傳染病,可透過體液或血液傳染,性行為是最主要的傳染途徑,也可能因共用針頭、傷口接觸或是母體垂直傳染。通常會在皮膚或黏膜的破損處形成病灶,並快速擴散入侵全身器官組織,不過也有少部分患者完全沒有臨床症狀。

根據傳染的期程,又可分為第一期、第二期及第三期。第一期梅毒是接觸感染者後數天到一個禮拜內,好發於男性陰莖及女性陰道部位,會引發無痛性潰瘍,也就是所謂的「硬性下疳」(Chancre)。如果擺著不管,通常都會自己消失。

但在硬性下疳消失10-90天後,會進入第二期梅毒。這時候,會出現出現頭痛、倦怠、噁心、發燒、體重減輕,或是肌肉及關節疼痛的現象,接著全身皮膚會起紅疹,尤其在手掌和腳掌的地方會有深紅色皮疹,也可能併發全身性淋巴腺腫。

一到兩個月後這些症狀也會逐漸消失,再來約幾個月到20年左右是無臨床症狀期,雖無症狀,但因體內仍有梅毒螺旋菌,常會影響到神經系統,最終演變成第三期梅毒,也就是「神經性梅毒」。這時可能會有失智、頭痛、性格改變、感覺喪失,甚至出現精神症狀。

幸運的是,在1940年代成功以盤尼西林治療梅毒後,梅毒的發生率已然下降不少,但每年依舊有500萬左右的梅毒新發病病例,其中男女性別比為4:1,尤以25~39歲為高危險年齡層。

因此梅毒的預防仍是全球要務,最基本的即是落實衛教觀念與性教育,並增進篩檢頻率。個人則應避免危險性行為與多重性伴侶,或是與性史不明者發生性行為。當然若有臨床症狀時一定要儘速就醫,因梅毒有10至90天的潛伏期,然若即時治療,即可於48小時內有效降低傳染性。

ēSEN的話:

每一個人對梅毒螺旋菌都有感受性,因此若與梅毒患者有體液接觸,則有約30%的機率被感染。此外,梅毒雖然可以治療,但無法終生免疫,因此有可能再度產生感染,絕對不要以為治療後就像吃了無敵星星喔!

不過ēSEN也要提醒大家,梅毒在現代已不是絕症,日常與患者相處也不會遭到感染。社會上有許多對性病的污名化,但其實性病的產生並非定與濫交掛鉤,無形的歧視只是增加患者的心理壓力,更可能延誤治療的黃金時期。若身旁有人出現類似症狀,應當鼓勵他接受治療,絕不該以異樣眼光看待,心靈的支持才是幫助他們走完療程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