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在減肥的人應該都聽過代糖,但是代糖究竟是什麼呢?今天就來告訴你!代糖,顧名思義就是取代糖的甜味劑,泛指食品賦予食品甜味的食品添加劑。目前世界上使用的甜味劑很多,按其來源可分為天然甜味劑和人工合成甜味劑;以其營養價值來分可分為營養性和非營養性甜味劑,營養性的甜味劑可產生熱量,非營養性的甜味劑則無熱量。

舌頭上的味蕾有能感知甜的味覺接受器,藉由它我們的大腦能知道有沒有吃到糖,而代糖則是利用能被味覺接受器識別為甜的分子,但卻不會與一般醣類帶給人體熱量(或是提供較少的熱量),因此被拿來取代糖使用。

最近,美國神經科學家 Charles S. Zuker的團隊發現,代糖雖然能騙過舌頭味蕾的甜味受體,但大腦裡得到的反饋效果卻不能完全地代替「真糖」。

糖是所有動物的重要基本能量來源,大多數物種包括人類都已進化出專門的大腦迴路來感知糖類。科學家利用小鼠的實驗發現,在味覺系統之外,可能存在另一種獨立的糖類感知機制,科學家發現在小鼠腦部中有一塊區域僅僅對真正的糖有反應,這個區域位在被視為最原始大腦構造的「腦幹」之內,並不在傳統處理味覺的腦區裡。

另外一位科學家還在小鼠的腸道發現一條從腸到腦,能感知糖類的直接路徑,與舌頭味蕾的甜味路徑無關,讓我們理解到,原來動物對真糖的偏好行為,是名符其實的「口腹之慾」,味覺與腸道這兩個雙系統都驅動著吃糖的慾望,這項新發現或許會促進科學界,發展出更為有效的「戒糖」策略,幫助人們減少對糖之需求,或是打造出更接近真糖對大腦作用的替代品。

市面上常見的代糖

市面上有很多無糖的飲品或是口香糖都有添加代糖,究竟有哪些常見的代糖,這些代糖有什麼不同呢?

以天然代糖來說,最有名、歷史也最悠久的天然零卡路里代糖是萃取自甜葉菊葉子的甜菊糖,它與蔗糖相比,甜度是300倍,甜味擴散較慢、持續時間較長,但帶有苦澀的餘味。

人造代糖又分為可產生較一般醣類熱量低的營養性的甜味劑及無熱量的非營養性的甜味劑兩種。營養性的甜味劑包含山梨醇、甘露醇、木糖醇。山梨醇(Sorbitol)是從葡萄糖加工製成,由於它含在口中會有清涼感,且不會引起蛀牙,所以常被用於製作口香糖或無糖糖果。

甘露醇(mannitol)則常用於製造無糖糖果或果醬等。木糖醇(xylitol)從半纖維素合成,和山梨醇一樣具有清涼的效果,因此也常用於糖果、口香糖或清涼口含錠的製造。

非營養性甜味劑又稱為「人工甘味」,由於價格較低且甜度高,因此廣受食品加工業的喜愛,市面上常見的產品包含糖精、甜精、阿斯巴甜以及醋磺內酯鉀。糖精(Saccharin),是最早發現的人工甘味劑,甜度是蔗糖的三百倍。對熱安定且價格便宜食用後有苦味。

目前的研究結果顯示,雖然糖精曾在動物實驗中發現有導致膀胱癌的可能性,但在人體試驗上並未發現有不良影響,世界上有八十多國准用糖精,包括我國。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建議小孩每天攝取不宜超過五百毫克,大人不超過一千毫克。甜精(Cyclamate)在一些研中曾發現雖無致癌性但可能為癌促進劑),因此美國於一九七 年八月全面禁用,但是聯合國的國○際衛生組織(WHO)及歐盟都認為它是是安全食品添加物,每日的允許攝取量每公斤體重十一毫克。

阿斯巴甜(Aspartame)無苦味,甜度高,但對熱不穩定,高溫下甜味會消失,因此適用在 180度以下的料理,目前廣泛使用於糖果或低熱量飲料中,如零卡可樂等。阿斯巴甜中含有苯丙胺酸,因此不適合苯丙酮尿症的患者使用,否則會造成智能不足。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的每日允許攝取量為每公斤體重五十毫克,歐洲則每公斤體重二十毫克。醋磺內酯鉀(ACE-K)本身沒有熱量,對熱安定,可用於烘焙及加工製造,目前市售的「煮甜甜」及「蜜而康」即屬此類。它的毒性試驗十分安定,不被人體吸收,可以原來的型式由尿中排出,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的每日允許攝取量為每公斤體重十五毫克。

代糖與減肥的關係

以往認為,代糖標榜熱量低、甜度高(甜度為蔗糖的數百倍),使用後對體重不是負擔,卻又可享受甜味,對於減肥者實為一大福音。

把代糖加在各式各樣的飲料或是食物中,取代以往常用的蔗糖、果糖、葡萄糖或是蜂蜜等,以降低熱量的攝取。但科學家2008年在San Antonio Heart Study 中分析後發現,接受研究的成人中,在八年內的飲用代糖飲料和不喝代糖飲料的人相比,飲用代糖飲料的人群的體重明顯增加。

而且體重增加的幅度和喝的代糖飲料數呈正相關,令科學家不禁懷疑,喝代糖飲料不僅無助減肥,甚至還可能增肥。但代糖的熱量比一般糖份低,或甚至零熱量,不刺激血糖,也不能被人體代謝,為何反而會讓人變胖呢?

科學家認為代糖可能會影響體內的賀爾蒙分泌。在許多老鼠的實驗中,代糖(蔗糖素,阿斯巴甜,糖精)都會刺激胰島素分泌。

在人體實驗中,許多代糖不會直接刺激胰島素分泌,但近幾年的研究發現,代糖還是會影響人體對於其他食物的代謝反應,科學家發現邊喝代糖飲料邊吃漢堡的生活習慣,反而比單純吃漢堡更加大了體內的胰島素分泌。《美國 臨床 營養學》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代糖似乎悄悄地動 了我們的 胰島素 。

實驗中發現,受試者攝入三氯蔗糖這種甜味劑,和不用這種甜味劑相比 ,造成 胰島素敏感性下降的風險更大。不但 如此, 研究者推測甜味劑還可能通過加 快腸道對 葡萄 糖的 轉運、改變腸道菌群組 成等方式 來影響糖代謝。

看似不含糖、無熱量的甜味劑,迎合了人們的 心理需求,卻調戲了固有的 島素 作用機制,從而帶來肥胖和糖 尿病 的隱患 ,因為熱量不是重點,重點是胰島素。胰島素才是提高胰島素阻抗,造成肥胖、糖尿病與其他代謝症候群的主因。

但科學家2008年在San Antonio Heart Study 中分析後發現,接受研究的成人中,在八年內的飲用代糖飲料和不喝代糖飲料的人相比,飲用代糖飲料的人群的體重明顯增加。

而且體重增加的幅度和喝的代糖飲料數呈正相關,令科學家不禁懷疑,喝代糖飲料不僅無助減肥,甚至還可能增肥。但代糖的熱量比一般糖份低,或甚至零熱量,不刺激血糖,也不能被人體代謝,為何反而會讓人變胖呢?科學家認為代糖可能會影響體內的賀爾蒙分泌。

在許多老鼠的實驗中,代糖(蔗糖素,阿斯巴甜,糖精)都會刺激胰島素分泌。在人體實驗中,許多代糖不會直接刺激胰島素分泌,但近幾年的研究發現,代糖還是會影響人體對於其他食物的代謝反應,科學家發現邊喝代糖飲料邊吃漢堡的生活習慣,反而比單純吃漢堡更加大了體內的胰島素分泌。

《美國臨床營養學》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代糖似乎悄悄地動 了我們的 胰島素 。實驗中發現,受試者攝入三氯蔗糖這種甜味劑,和不用這種甜味劑相比 ,造成 胰島素敏感性下降的風險更大。不但 如此, 研究者推測甜味劑還可能通過加 快腸道對 葡萄 糖的 轉運、改變腸道菌群組成等方式 來影響糖代謝。

看似不含糖、無熱量的甜味劑,迎合了人們的心理需求,卻調戲了固有的 胰島素 作用機制,從而帶來肥胖和糖 尿病 的隱患 ,因為熱量不是重點,重點是胰島素。胰島素才是提高胰島素阻抗,造成肥胖、糖尿病與其他代謝症候群的主因。

代糖對人體的影響

代糖對對人體的好處,學界認為可以使用於糖尿病患者,因為代糖具有糖的甜味,但成份結構、代謝途徑與一般糖類不同,對血糖濃度的影響不大。

另外也可以做為牙齒保健的輔助品。因為口腔中的微生物多不能利用木糖醇,尤其口中的一種造成蛀牙的鏈球菌,在我們服用木糖醇之後有明顯的減少。但是因為腸胃道對代糖的吸收緩慢,吃的太多的話,反而會因為滲透壓的關係而引起拉肚子。所以一天當中從食品中攝取超過50公克糖醇的話就可能會導致腹瀉的副作用。代糖對人體有哪些潛在的風險呢?

在可能造成癌症的疑慮上,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也表明目前沒有證據顯示代糖會導致人類癌症。但近年來的研究顯示代糖的使用增加了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在一個大規模的女性研究(WHIOS)中發現每日喝兩瓶以上代糖飲料的人比起不喝的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與致死率都大幅提高。

Framingham Heart Study的資料中,研究者也發現每日飲用一瓶以上代糖飲料的人,罹患肥胖,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等代謝症候群的機率都顯著提高。

2016年發表於美國醫學會小兒科期刊的研究發現,雖然代糖的熱量非常低,但若在懷孕期間攝取,卻很可能使嬰兒出生後出現過重或肥胖的情形。雖然政府目前對於代糖沒有明確的限制,但是從學界近年的研究看出,想要減肥的朋友還是不能太過依賴代糖,適當的運動與均衡的飲食才是不二法門。

5.資料來源(1)甜蜜無負擔-代糖. 糖尿病中心營養師雷小玲.馬偕院訊第222期(2) Gerspach, A. C., Steinert, R. E., Schönenberger, L., Graber-Maier, A., & Beglinger, C. (2011). The role of the gut sweet taste receptor inregulating GLP-1, PYY, and CCK release in humans.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301(2), E317-E325.(3) Alonso Romo-Romo, Carlos A Aguilar-Salinas, Griselda X Brito-Córdova, Rita A Gómez-Díaz, Paloma Almeda-Valdes; Sucralose decreases insulin sensitivity in healthy subject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Volume 108, Issue 3, 1 September 2018, Pages 485–491(4) Lertrit, A., Srimachai, S., Saetung, S., Chanprasertyothin, S., Chailurkit, L. O., Areevut, C., ... & Sriphrapradang, C. (2018). Effects of Sucralose on Insulin and GLP-1 Secretion in Healthy Subjects: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 Controlled Trial. Nutrition.(5) Sharon P. Fowler, Ken Williams, Roy G. Resendez, Kelly J. Hunt, Helen P. Hazuda, Michael P. Stern (2012)Fueling the Obesity Epidemic? Artificially Sweetened Beverage Use and Long‐term Weight Gain(6) Definition,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is of diabetes mellitus. Exp. Clin. Endocrinol. Diabetes, 122: 384–386.(7) Trend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factors by obesity level in adults in the United States, NHANES 1999–2010. Obesity, 22: 1888– 1895.(8) Sugar-sweetened beverages and risk of obesity and type 2 diabetes: epidemiologic evidence. Physiol. Behav. 100: 47–54.(9) Tan HE, et al. Nature. 2020 Apr;580(7804):511-516.The gut-brain axis mediates sugar preference.(10)EurekAlert 15-APR-2020.How does sugar drive consumption? Scientists discover gut-brain sugar sensor in mice. (11) Ankur Vyas MD,Linda Rubenstein PhD,Jennifer Robinson MD, MPH (2015) Diet Drink Consumption and the Risk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A Report from the Women’s Health Initiative (12) JAMA Pediatrics:Association Between Artificially Sweetened Beverage Consumption During Pregnancy and Infant Body Mass 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