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重點:

  • 常見的熱傷害
  • 如何預防熱傷害?

「體感43度,安安地球是要滅亡了嗎?欸!啊你幹嘛都不說話!」
「不是啦,我有點頭暈想吐,可能是中暑了吧…」

常見的熱傷害

最近進入夏日時分,一波波的熱浪來襲,各地的中暑案例頻傳,大家常常將天氣炎熱所引起的不舒服現象全稱為中暑,然而在醫學上定義的「熱傷害」其實有很多種哦!

常見的熱傷害包括熱痙攣、熱昏厥、熱衰竭和熱中暑,這些症狀除了受環境溫度影響,也與患者年齡和疾病有關。

熱中暑

熱中暑則為四種症狀中最嚴重的一個,可分為傳統型中暑與運動型中暑,前者好發於年長者、小孩或慢性病病患,對魚環境溫度與濕度改變的適應力較差;後者則易發生在長時間在高溫、高熱環境下工作的人,如軍人、農夫、運動員等。

熱中暑的患者會有躁動、抽搐、昏迷等神經異常的症狀,體溫會超過40.5度,且因體溫調節中樞功能失常使皮膚呈乾燙潮紅狀,若未及時處理則將引發休克、多重器官衰竭、橫紋肌溶解等致命症狀,死亡率約為30-80%。

熱痙攣

熱痙攣是因流汗後補充過多飲水,致使電解質流失,導致體內的鈉離子、鉀離子濃度失衡,可能會引發大腿或肩部的不自主骨骼肌收縮,造成1~3分鐘的肌肉疼痛。

熱昏厥

若長時間在炎熱環境中站立,由於皮膚血管會擴張協助散熱,使得大量血液跑到四肢的血管,腦部血液供應量不足,產生暫時性暈厥。

熱衰竭

熱衰竭好發於流汗過多後未適時補充水分與電解質,導致血液循環衰竭,常出現臉色蒼白、頭暈、身體無力、疲倦、大量出汗等症狀,嚴重時甚至會失去知覺。

當熱傷害症狀發生,應立即進行冷卻降溫,迅速將患者移至陰涼處及除去衣著協助散熱,並轉送醫療機構;降溫方式可分為體外與體內降溫,將病患全身泡至冷水中,或以毛巾包裹冰塊及保冷袋置於病人的頸部、腋下或鼠蹊部等處,可搭配按摩避免血管收縮或寒顫,同時也要記得補充水分與電解質,如飲用含鹽冷水或電解質飲料等,幫助體內各類離子平衡。

要特別注意的是,酒精擦拭雖有散熱效果,但大量酒精使用可能引發皮膚吸收中毒;此外,退燒藥無法調節體溫中樞異常,且可能影響肝功能和凝血功能,此兩種方式都可能對人體造成另類傷害,應盡量避免。

如何預防熱傷害?

除了事後的應急處置,事前預防更是重要的一環,常見的錯誤想法像是「防曬等於預防中暑」,忽略了適時補充水分的重要性;此外,並非待在冷氣空間或是陽光照射不到的室內就不會中暑,像是在使用火源的廚房,由於熱氣積聚,悶熱的環境也非常容易造成熱傷害,若有多次進出冷氣空間的動作則會使汗腺疲勞,造成大量出汗而導致脫水症狀,因此別以為不在戶外就不用擔心熱傷害哦!

暑假來到,許多人開始出門遊玩或戲水,除了防曬外,也一定要記得適時補充水分與電解質,並隨時注意自身的體溫與熱傷害症狀,尤其是身體機能尚未發育完全的孩童,更是要加倍小心,才能避免在美好的假日留下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