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異常為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研究指出,只要減少1%的血中低密度膽固醇 (LDL-C) 濃度,就能降低1%罹患重大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定義

高血脂為脂蛋白合成過多或過少造成的代謝異常疾病,通常是血中總膽固醇 (TC)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LDL-C) 、三酸甘油脂 (TG) 濃度升高,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HDL-C) 濃度降低。[embed]https://public.flourish.studio/visualisation/7645239/[/embed]

成因

高血脂依成因分類,可分為 原發性高血脂症 續發性高血脂症

  • 原發性高血脂症:患者受家族遺傳影響,血中膽固醇從小就很高,若缺乏積極治療,年輕時就容易罹患冠狀動脈相關疾病。
  • 續發性高血脂症:後天影響而成,大部分的高血脂患者皆屬續發性高血脂症。 危險因素:肥胖、飲食習慣不佳、缺乏運動、糖尿病、高血壓、酗酒、煙癮、甲狀腺功能低下、尿毒症、停經等等,與服用類固醇、合成孕激素、利尿劑、β-阻斷劑等藥物。

症狀與症候

高血脂的患者一般不會有明顯症狀,初期必須透過抽血檢查才能判斷出血脂異常的現象,少數患者的皮膚可能出現 黃色瘤 黃斑瘤。長期高血脂患者可能出現失眠、頭痛、四肢麻木、疲勞、倦怠、胸悶、頸部僵硬等症狀。而長期血脂過高也可能加速動脈粥狀硬化的發展,進而出現腎功能減弱、尿毒、心絞痛、腦中風、心肌梗塞、四肢末梢壞死、動脈瘤等問題。

流行病學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的調查指出,2017年至2020年,全國18歲以上成人中,高達25.6%有高血脂問題,其中男性有28.58%有高血脂問題,女性有高血脂問題的比例略低,為22.7%。

檢測方式

台灣40歲以上成人可接受國民健康署提供的免費三高篩檢,但美國職掌預防醫學的專家小組「預防服務工作組」 (USPSTF) 建議,20-35歲、有心血管疾病風險的男性,與35歲以上的男性應定期接受血脂篩檢,女性則只建議20歲以上有心血管疾病風險者接受篩檢。在抽血檢查之前,患者務必空腹8小時,期間只能喝白開水,食物內的脂質類成分會影響三酸甘油酯與低密度脂蛋白的數據,總膽固醇與高密度脂蛋白數據,則不會因為是否空腹出現誤差。

標準數值

三酸甘油脂[embed]https://public.flourish.studio/visualisation/7645244/[/embed] 總膽固醇 (TC)[embed]https://public.flourish.studio/visualisation/7645250/[/embed] 高密度脂蛋白 (HDL-C)[embed]https://public.flourish.studio/visualisation/7645264/[/embed] 低密度脂蛋白 (LDL-C)[embed]https://public.flourish.studio/visualisation/7645259/[/embed]

治療方案

生活型態

調整生活型態是治療高血脂問題的首要之務,可從飲食與運動方面下手:

  • 飲食
  • 保持理想體重
  • 少飲酒
  • 少吃油炸、甜食,烹調手法以水煮、清蒸為主
  • 每日攝取營養
  • 總脂肪佔總熱量25-35%
  • 飽和脂肪酸低於總熱量的7%
  •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最多占總熱量10%
  • 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最多占總熱量20%
  • 碳水化合物占總熱量50-60%
  • 纖維每日攝取20-30克
  • 蛋白質約占總熱量15%
  • 膽固醇每日低於200毫克
  • 運動(以下擇一)
  • 每日30分鐘中等強度耐力型運動
  • 中等至強烈強度 有氧 運動,每週3-4次、每次40分鐘

藥物治療

高血脂患者在改善生活型態3至6個月後,血脂若仍未達改善目標,則會開始藥物介入治療。藥物治療目標通常以低密度膽固醇的數據為基準,以下為主要的高血脂治療用藥:

  • Statins類:又稱HMG-CoA 還原酶抑制劑,安全性與耐受性佳,為最常使用的藥物,不得與葡萄柚、抑制CYP 3A4同功酶藥物同時服用。 常見副作用:肝臟酵素上升、肌病變
  • 纖維酸衍生物 (fibrates) 類 常見副作用:肝病變、消化不良、膽結石
  • 膽酸結合樹脂 (Bile acid sequestrants) 常見副作用:便秘、腸胃問題、影響其他藥物吸收
  • 菸鹼酸 (Nicotinic acids) : 常見副作用:潮紅、肝毒性、血糖升高、尿酸升高、腸胃道不適
  • 膽固醇吸收抑制劑 (cholesterol absorption inhibitors) 常見副作用:肝臟酵素上升、肌肉疼痛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