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起床,發現眼睛周圍纏上一圈黑色,不得已只好把底妝打的厚一些,卻發現怎麼也遮不掉透出來的黑色素,令人焦急卻又無計可施。黑眼圈想必是許多愛美男女的困擾,恨不得跟它Say Goodbye,但要是沒有搞清楚這頑皮傢伙的成因就輕舉妄動,可是會適得其反!

一般來說,黑眼圈的形成是由於眼睛四周的皮膚較為薄弱,卻匯聚了許多血管,致使皮下血流的顏色容易直接呈現在眼皮下方,而其明顯程度又與體質及眼周圍血液循環相關聯。根據黑眼圈的成因,我們可將其分為色素型、血管型與結構型三種。

色素型黑眼圈多是因先天遺傳或後天色素沉澱造成,又稱為慢性黑眼圈,呈色偏棕黑,較明顯的特徵是閉上眼睛時,上下眼皮皆會有色素沉澱。除了先天的體質,長期日曬致使紫外線誘發色素沉澱、因皮膚炎或濕疹等症狀而過度搔抓、錯誤的卸妝方式等都有可能導致色素型黑眼圈。

若有色素型黑眼圈產生,可考慮擦維生素A、C、果酸、A酸等美白產品,但也可能因刺激皮膚產生更嚴重的過敏症狀,因此使用上必須降低濃度。若尋求醫美治療,則可透過脈衝光或雷射加速黑色素代謝,藉此淡化黑眼圈。

另一種常見的黑眼圈類型為血管型黑眼圈,屬於急性黑眼圈,顏色偏青紫,是血氧飽和下降,致使微血管靜脈血液滯留產生的結果。睡眠不足、熬夜、用眼過度、大哭等會使眼壓過大,即可能引發眼部周圍血液循環不良,此外,過敏性鼻炎所導致的反覆打噴嚏現象也會引發血管型黑眼圈,這是由於鼻腔內慢性發炎致使深層靜脈曲張、血液回堵的結果。

一般血管型黑眼圈只要少熬夜、避免用眼過度並佐以適度按摩,即能達到良好的療效,但對於過敏所引發的黑眼圈,則應從治療過敏下手。醫美上則可透過血管雷射去除增生的微血管,或是藉由左旋維他命C超音波促進真皮層的纖維及血管彈性,改善水腫。

最後則是結構型黑眼圈,是由於患者骨架結構或眼袋脂肪凸出,以及老化所導致的骨質流失而產生,即為眼睛下方凹凸不平所產生的視覺陰影。此類黑眼圈可透過注射玻尿酸填補凹陷處,或是透過手術摘除眼袋來改善。

對於以上的幾種黑眼圈,多數人選用化妝品物理性的掩飾,然而卻忽略如何根治。有些人會使用廣告大量行銷的眼霜,冀望其能改善皮膚鬆弛、去除黑眼圈,然而大部分眼霜成分其實與一般臉部保濕產品大多是相似的,並無額外療效。

因此,辨別自身的黑眼圈類型後,對症下藥才是更好的解方,無論是透過熱敷、按摩或是改善作息、治療過敏等,皆是較為軟性且有效的方式。若真有立即的需求,脈衝、雷射等醫美療程也是時下的流行,可根據個人需求做選擇。但切記,還是要了解自身的體質與肌膚狀況,在做療程前,最好也要先諮詢信任的醫師,了解相關風險,才能避免弄巧成拙,反而讓頑皮黑眼圈更加猖狂啦!

Copyright © 2020 ēSEN你的醫生朋友.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