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常說「生病要看醫師」,但大家真的清楚自己看的醫師究竟是哪個「部定專科」的醫師嗎?專科、次專科的差別是什麼呢?

其實大家熟知到的內外婦兒急、家醫科、五官科、皮膚科…等23種專科是「部定專科」外,其他細分類的科別均是屬於「次專科」甚至是「次次專科」。每種部定專科都有相對應的醫學會去負責會員的醫療知識更新、專科審核考試,與對民眾的衛教推廣。

小兒科、小兒外科大不同 什麼是次專科

朋友們一定都在街上看過許多「小兒科」診所,小時候可能有去過這些診所看感冒、打疫苗,兒科和大醫院常見的「小兒外科」門診有什麼不一樣呢?

醫師在畢業前後,經過二階段的醫師國考(含術科考試)後,會成為「不分科醫師」(或稱「一般科醫師」),通常這個階段的醫師會到各層級教學醫院進行「部定專科訓練」,訓練2.5至6年後,才能成為部定專科醫師。

大部分的醫師在拿到部定專科後,會進行「次專科」進階訓練,成為大家常在醫院見到的心臟內科、腸胃內科、胸腔內科、一般外科、心臟外科等專科醫師。

相較於「小兒外科」,一般民眾對於社區、家裡附近的「小兒科」一定熟悉許多,凡舉新生兒的各種疫苗、生長評估、上呼吸道感染、腹瀉等等的問題,許多家長最近也是最常就診的醫師莫過於小兒科醫師了。

其實兒科醫師在醫院內還有許多細分類的「兒科次專科」,像是兒童神經科、兒童感染科、新生兒科等等,從新生兒到未滿18歲青少年的各項問題,均有對應的兒科次專科負責。

但「小兒外科」比較特別,雖然有著「小兒」兩字,卻是隸屬於「外科」的次專科,與一般民眾熟悉的「小兒科」有完全不同的訓練過程與負責業務。

疝氣、生殖系統、兒虐他都包 小兒外科看什麼?

小兒外科,以新生兒手術、先天異常手術與一般兒童手術為主。其醫療範圍內所處理的疾病種類繁多,擴及多個器官系統,例如斜頸、疝氣與腹壁缺損、先天異常含大腸與直腸、 肝、脾及胰臟、泌尿、生殖系統,另外還有腫瘤、兒童外傷及虐待,也都是小兒外科負責的範圍。

在少子化的衝擊與各項產前、產中檢查的技術進步下,不少先天的異常與疾病,都能在新生兒誕生前檢測出來,讓實務經驗豐富的小兒外科醫師更顯得彌足珍貴

最後,如果大家想知道自己常看的醫師到底是屬於哪個「部定專科」,除了可參考診所、醫院提供的資訊,也可以前往衛服部的「  醫事人員查詢 」查找,只要鍵入醫師姓名,就能找到自己常看的醫師到底是屬於哪個部定專科喔。至於次專科則是要參考各次專科醫學會,較無統一的對外查詢窗口,未來若次專科納入衛服部管理系統,何醫師也會立刻和朋友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