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睡不著覺,把心情哼成歌...」
「夠了!你明天不是還要上班嗎?快去睡覺!」
「啊我就睡不著啊....」

睡眠是人體恢復日常所消耗的體能並重組情緒與記憶的方式,一般來說一天約需六~八小時的睡眠,但根據個人差異可能降至四~五小時或是升至十小時左右。正常的睡眠結構中,約莫1.5小時是一個完整的週期,根據腦波活動與眼睛的移動,又可拆分為「快速動眼期」與「非快速動眼期」,夢的產生多數都發生在快速動眼期。

當我們入睡後,會先由非快速動眼期第 1 期循序進入第 4 期, 睡眠由淺度睡眠進到深度睡眠,再從深度睡眠回到淺度睡眠,之後進入快速動眼期,如此週而復始。睡眠的前半夜以熟睡期比例較多,較熟睡不易被吵醒,後半夜快速動眼期時間則較長,導致我們在天亮清醒時,常會感覺自己在作夢。

但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睡眠狀態不滿意,或是出現入睡困難、睡眠中斷、或清晨早醒等情形時,通常我們稱之為「失眠」。若是每週超過三次以上並長期存在,很可能影響生活品質並造成身心的負擔,在台灣,長期失眠盛行率高達15%。

失眠可分為「入睡困難型」、「睡眠維持困難型」、「早醒型」三種,但大多數人都為混合型。失眠會影響白天行為的效率,容易產生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在心理方面也會表現出容易疲倦與負面情緒劇增等症狀,進而導致憂鬱症、過量藥物濫用或酒精使用、認知功能變差等;生理方面則會引發粥狀動脈硬化,使人體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也會造成血糖與免疫調控失常。

失眠的成因有許多種,若簡單劃分為生理與心理成因,前者多是疾病與藥物引起,如疼痛性疾病會讓患者痛醒,呼吸道疾病或肥胖的患者則會因呼吸困難而驚醒、不寧腿 症候群、夜尿症、睡眠呼吸終止症候群也是可能原因

甲狀腺功能異常、腎功能異常、巴金森氏症等也會誘發失眠。此外,若有內分泌和代謝相關障礙,如月經期、更年期、糖尿病等,也必須注意自身的睡眠品質。而某些降血壓藥物、類固醇,或是飲用過多酒精或含咖啡因的飲料同樣是失眠的成因。

在心理上,憂鬱與焦慮症以及適應障礙的患者特別容易為失眠所苦。精神疾病所引發的失眠,可能進一步表現為神經衰弱、強迫症、抑鬱等。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失眠症狀通常會引發心情憂鬱、緊張、易怒、焦慮和精力不足,往往會加重患者的精神負擔,而過大的精神負擔會帶來更差的睡眠品質,導致患者陷入惡性循環之中。

思考失眠的治療時,可分為藥物與非藥物兩個方向。非藥物治療從營造良好的睡眠環境與習慣著手,包括適當的室溫、燈光、減少房間的噪音,並且睡覺前避免抽煙、滑手機與過度吃喝。此外,定時的睡眠習慣可調控大腦的睡眠中樞,因此也應避免白天長時間的小睡干擾夜晚的睡眠品質。而規律的運動會增進新陳代謝,同時紓解壓力,對於促進睡眠有一定的成效。

若非藥物療法無效,則可在醫生協助下搭配藥物治療。但要謹記,使用安眠藥物時,盡量選擇副作用較少、不影響白天精神之藥物,並以短期使用為原則,也須持續搭配環境、生理與心理等療法,不可過度依賴。然而懷孕婦女、飲酒者年長族群與腎臟肝臟疾病患者應盡量避免使用,否則易造成身體過度負擔。最後,也要記得不可隨意改變藥量與藥物種類,否則不但無效,藥物更可能越吃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