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肩一詞來自日文,指的是中年以後肩膀痠痛、活動不便;英文教科書或西方文獻沒有「五十肩」這個詞。「五十肩」講的是症狀,就跟我們說 頭痛、發燒、腹瀉、…一樣,並不是病名(診斷)。五十肩是多樣性的,但原因都源由於 肩峰下穹窿 (如巨蛋的屋頂) 空間的不足,所導致的 旋轉肌袖病變( Rotator Cuff Tendinopathy)。
什麼是旋轉肌袖 (Rotator Cuff) ? 旋轉肌袖是一個 由4組肌腱結合在一起,並有滑膜組成滑囊的環肌群,狀像襯衫的袖口,環繞套覆3/4的肱骨頭端後、 固定在肱骨粗隆上的肌袖,是肩關節結構的一部份(如圖1.),
圖1.–
肩膀在抬舉或轉動之際,旋轉肌袖會啟動物理學上 以小搏大的槓桿原理,起動並協力肩三角肌一舉把手臂抬動;又在肩膀用力做功時,壓住 (穩住) 肱骨頭端,避免它往上衝,是肩膀動作中非常特殊又重要的機制。這樣的機制,是肩關節動作的生理;但當肩峰下穹窿空間 先天結構有過窄的瑕疵(如圖2–紅點圈住的範圍) ,
圖2.–
再加上用肩用了一輩子 (通常年過50) , 造成的擠壓磨損撞擊 (如圖3) 或退化;此時若個人體質又有問題(肩部自體免疫強),就有可能先是慢慢醞釀,而就在某次導火線後引爆了一個肩痛難眠、折磨人又久治不癒的毛病 — 肩峰下夾擊及旋轉肌袖病變– 也就是台灣人口稱的五十肩啦。
圖3.–
五十肩理論上勞動者易患,但家庭主婦、老師、某些運動的愛好者 或像 重量訓練 、手抬高過頭運動、反手扣內衣、淘後褲袋皮夾、拖地板、自由式游泳、打羽毛球等的動作、長時間抬手在 桌上 打筆電的上班族 …,都是五十肩的好發群;但五十肩還是有症狀的差異性,關鍵就在旋轉肌袖 局部免疫反應的強弱 ,反映出來的就是五十肩 可以只是不時肩痛 (肩峰下滑囊炎),也可以是 旋轉肌袖發炎、旋轉肌袖破裂、鈣化性肌腱炎、肥厚性肌袖增生、凍肩症….等,當然,手術(微創)除了要作 肩峰下穹窿空間的拓寬術( 肩峰減壓整形術)之外,還要針對旋轉肌袖不同的病變 ,作適當的處理或修補。
這些年,因為對五十肩的病理、病源學 有更多的瞭解,再加上新的手術技術、新的手術器材的使用…,現階段 雖還談不上能預防五十肩的發生,但對各種型態的五十肩,几乎都能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