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後不分科住院醫師訓練 ( Post-graduated year, PGY ) 的第一個月來到家庭醫學科,其中一項課程變是社區醫療的居家訪視,其實這也是我相當期待的一個項目,隨著台灣社會高齡化,越來越多的年長或有困難的長照患者,會需要像這樣的居家醫療或在宅醫療的服務,我自己出身雲林,家裡也有高齡九十歲的爺爺,深知這樣的醫療服務還是有其價值與必要。而此次居家訪視的個案,讓我印象十分深刻。

醫師啊,我已經沒有求生意志了

九十多歲的爺爺住在安養中心三五年了,爺爺因為吸菸多年導致慢性阻塞行肺病,但整體而言兩三年前都還很生龍活虎,但一次因攝護腺肥大引發急性尿滯留,必須開刀建立膀胱造口導尿,後來也感染肺炎住院很長一段時間,自此爺爺的身體狀況便陡然走下坡,長時間的臥床讓他的肌肉質量逐漸流失,體格也顯得憔悴消瘦。居家訪視的時候,我們發現爺爺一整天的進食狀況會沒辦法達到理想熱量,這也是為什麼他的體重和肌肉逐漸流失,主治醫師學姐整理病歷和開藥之餘,請我去勸勸爺爺要多多吃飯,真的吃不下也要多喝一瓶胺素。我在爺爺身旁俯身跟他對話,爺爺對我們幾位醫護人員非常客氣,原本以為能順利衛教,但我對於他接下來說的話竟突然無法反駁。「大夫啊,我老實跟你說,我已經沒什麼求生意志了,我的太太走了,我的朋友也都走了,只剩下我一個。」子女都不在身旁,老伴在幾年前離開,那些同輩的朋友也都相繼離世,對爺爺來說,雖然安養中心的環境良好,房間也有對外窗可以看見綠意盎然的景色,他每天的日常就是在這間房間,更有可能就只是在這張床上,沒有人能夠陪伴他的孤獨。「我已經九十五歲了,我九十二歲的時候還很健康,不用吃藥,可我現在每天就是躺在這,早上起來吃早點,然後午餐吃不下,下午(看護)小姐會給我吃綠豆薏仁,然後再躺著就是晚餐......」「大夫啊...我想說少吃一點,是不是慢慢地慢慢地就沒有體力,我就也可以走了?」

年老的孤獨

病床上的爺爺,不禁讓我想起自己的阿公。他們兩個年紀相仿都已經九十幾歲,不同的是我家阿公的身體狀況近期還算穩定,儘管上半年比較頻繁進出醫院,最後所幸都還是能返家正常生活。而在那段身體狀況比較差的時候,阿公的食慾特別不好,我父母十分擔心,電話裡二老告訴我時常要用兇的阿公才會願意吃飯,有一次看護阿姨來家裡,原本是要例行性的煮飯燒菜,阿公卻要跟她下跪,嚷嚷要她不要再煮了,他不想要沒食慾還要被強迫進食,而且沒吃完也是浪費。聽在耳裡,實在是令人心疼。後來我有一次回家,跟著二老去買飯回去給阿公吃,也順便買了自己的份,便在阿公家和他一起吃午餐。或許是因為我回來吧,阿公這次沒有二老轉述的抗拒,一口一口吃著湯麵,我還趁他去上廁所的時候再多夾一些到他的碗裡,最後原本半碗都吃不完的阿公還是把東西都吃乾淨了。吃飽了以後阿公坐在他最喜歡的位置上休息,我在一旁陪著他,跟他有一句沒一句的聊,問他最近還好嗎?他竟然說不好,輕輕的垂著胸膛說著:孤單。阿公獨居在住了好幾十年的老厝,只因為不適應新家的環境,也距離他習慣去的廟宇有段距離,因此遲遲不願意搬到新家住,二老擔心阿公在舊家有狀況,在室內的一些角落放了鏡頭,以便隨時查看即時的現場畫面。有時候突然就會想看看阿公在做什麼,打開客廳的鏡頭就會發現他一個人坐在他的位置上,電視也沒有打開,就是坐著,身子靠在椅背和牆上,若有所思的看著天花板。我腦袋裡想起阿公的模樣,又看著眼前只能臥床的爺爺,他們同樣都是看著天花板,是不是也都在思考著類似的事情呢?突然我好像懂了些什麼。

長期照護與老人共餐

「學弟,這也是為什麼要推廣老人共餐服務啊!」主治醫師學姊在聽了我轉述爺爺的說法後,給我的回饋。近年來長照與老人共餐活動的推廣漸興,我的老家雲林縣也不例外,雲林縣已有設立150處長青食堂,提供社區年長者共餐社交的機會。事實上,這樣的共餐服務確實可以提供年長者一種具有社交意義的用餐活動,原本一個人吃了單調無法的餐點,因為有了旁人的陪伴而變得風味絕佳。

或許對他們而言,共餐的重點不是吃飯,而是人情。

然而疫情的關係,這段三級警戒的期間幾乎所有的活動都必須暫停,不僅年輕人被悶壞,這些獨居年長者的孤獨感,想必也是更加的強烈吧!去年在 BMC《全球衛生研究及政策》期刊上有一篇評論,便提到了在新冠病毒疫情下老年人社會孤立與孤獨所帶來的挑戰:老年人不僅因為免疫系統較弱且多有慢性疾病,使他們成為最脆弱的一個人群,許多證據都顯示在老年人新型冠狀病毒的患病和急重症都顯著提高,死亡率也是和年紀有正相關;而隨著疫情發展許多國家採取強烈的封城措施,人們為了避免傳染而必須保持距離,那些獨居或是居住在照護機構的老年人也因此被禁止和家人朋友見面,也無法參與社區活動或者接受社區照護,而也有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社會孤立與孤獨是許多身心健康狀況的風險因子,包含心血管疾病、代謝性和免疫系統疾病,另外認知性疾病(像是阿茲海默和其他失智症)和整體死亡率也都增加。老年的社會孤立與孤獨,在疫情期間更加凸顯出這個議題的重要性。

減少社會孤立:爺爺,我們下次要再見喔!

儘管疫情的衝擊造成人群的疏遠,拜現代科技現在還是有許多替代方案能減少社會孤立。和上一段提及的同一篇文獻也闡述:我們可以透過社會網絡支持和網路科技來試圖維持人與人的連結(請不要想成另一種「人與人的連結」),而這些都有賴家人、社區工作者、醫療照護人員共同的努力,透過各種手段如視訊、社交媒體和遠距離醫療,才能緩解社會孤立進而降低其對健康的影響。在台灣,居家隔離檢疫期間,就非常仰賴社區鄰里的關懷系統,不只老年人,事實上所有因為隔離檢疫的人都受惠於這樣的關懷系統,而同時政府提供的心理諮詢專線和即時提供各項防疫資訊,也都有助於讓所有人感受到集體感,就像迪士尼卡通《史迪奇》的台詞所言,「因為沒有人會被放棄或被遺忘」。人類終究是群居的動物,失去連結的人生似乎就會少了些什麼,或許對爺爺來說,我們定期的居家訪視和更換管路,對他來說是少數甚至僅有的對外連結,在我們離開前他也不忘頻頻道謝,居家護理師學姊也和爺爺約定好:下次要再見面喔!但我想爺爺那些肺腑之言和強大的孤獨感,會盤踞我心頭好一陣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