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利的排便不但可以排出人體內積累的毒素,更可以促進健康、預防和治癒疾病。許多人會認為沒有每天排便就是便秘,甚至還因此依賴性的「使用瀉藥、軟便劑成癮」,然而一般而言,正常的排便頻率約在每日3次到每週3次之間,且排便的時間應該要以5-7分鐘為佳,而「便祕指的是排便次數每週低於3次」以下,便秘在女性、小孩與年長者身上更是常見。根據調查,約有15-20%的民眾有便祕症狀,在65歲以上的年長者中,住院、長期臥床或需要長期照護的長者,盛行率更高達4成以上。

多久沒解便才算是便秘?便祕有哪些類型與哪些合併症呢?

目前醫學界普遍對於「便祕」的定義為「每週自行解便少於3次」。

「功能性便秘」是指過去3個月有下方兩個或以上的症狀,且診斷前6個月以上已有症狀

  • 4次大便中至少有1次或以上的機會需要非常用力
  • 4次中至少有1次或以上的機會糞便很硬
  • 4次中至少有1次或以上會有沒解乾淨的感覺
  • 4次中至少有1次或以上,大便完感覺肛門口塞住
  • 4次中至少有1次或以上,會需要壓迫肛門周圍或用肛診的方式協助排便
  • 每週排便次數少於3次

便祕的合併症有很多,包含:

  1. 痔瘡:肛門周圍的靜脈壓力增加 (肛門靜脈曲張)
  2. 肛門口撕裂傷:解「硬便」時,常會造成肛門口附近的皮膚細胞撕裂傷
  3. 大腸阻塞:因慢性便秘可能導致結腸當中累積大量「硬化」糞便,會直接卡在大腸內,嚴重時屬於急症,需立即處理。
  4. 直腸垂脫(脫肛):解便時「直腸掉出肛門口外」,初期直腸會在解便完後自行復位,但若脫肛情形持續惡化,直腸會永久性的突出肛門,必須在每次排便後將其推回。

便祕有3種常見的類型:

  1. 每週排便兩次以下,常見於年輕女性,這種便祕往往合併精神不濟、食慾不振等現象
  2. 腹部用力才能順利排便,多見於年長者,主要是排便肌肉無力所致
  3. 兼具上述兩種類型的症狀:排便無力且排便次數減少。

常見的便祕成因、怎麼樣的人容易便秘呢?

年齡因素

年長者較容易因為

  1. 牙齒不佳,導致進食減少、膳食纖維攝取不足
  2. 飲水量過少
  3. 胃功能減退,使胃排空時間增長
  4. 直腸彈性減少、肛門括約肌壓力降低,導致排便的敏感性下降
  5. 行動不便或廁所設備因素,以致無法即時如廁或如廁意願低
  6. 多重用藥。不少要本身的副作用就會引起便秘
  7. 多重疾病。很多慢性病會影響胃腸機能
  8. 情緒、認知障礙,像失智、憂鬱、恐懼、妄想等。

生活飲食習慣因素

長期吃高溫煎炒炸物、少蔬菜、少膳食纖維者;少運動、少喝水者,都容易產生便秘

藥物引起

  1. 利尿劑(如Furosemide):減少液體分泌
  2. 具抗膽鹼作用的藥物:許多腸胃道的神經支配受到副交感神經作用的影響
  3. 抗組織胺藥:如Diphenhydramine、Chlorpheniramine、Brompheniramine、Cyproheptadine、Hydroxyzine。抗組織胺是感冒、鼻炎、過敏藥物中常見的成份,第一代的抗組織胺能緩解過敏的症狀,也會作用於副交感神經的接受器上,影響消化系統的功能、延緩平滑肌蠕動,因此容易發生口乾、便秘、尿滯留的副作用,在服用此類藥物時,可能會出現便秘的情形。
  4. 抗憂鬱藥:如Paroxetine、Imipramine、Venlafaxine、Fluoxetine、Duloxetine、Bupropion。抗精神病藥:如Olanzapine、Quetiapine、Clozapine。此二類藥物的機轉不盡相同,但仍可能使腸道蠕動不足、水份減少糞便乾硬,最後導致便秘。
  5. 鴉片類及相關成分:如Codeine、Morphine、Fentanyl,鎮咳藥物中的可待因(Codeine)和嗎啡類止痛藥,會抑制中樞神經系統釋放乙醯膽鹼、減緩腸道蠕動、增加電解質和水分的再吸收,導致糞便水分不足,使得糞便過於乾燥、變硬而難以排出,進而便秘。
  6. 降血壓藥:如Verapamil、Clonidine,放鬆血管平滑肌,達成降低血壓的目的;也可能會影響胃腸道周邊肌群,放鬆肌肉的效果可能減緩腸道的蠕動。
  7. 含鈣鹽及鋁鹽成分的制酸劑:會影響腸道蠕動,使得糞便在腸道中停留的時間增加,水分容易被吸收,使得糞便變堅硬,難通過腸道排出,而造成便秘
  8. 鐵劑:市售保健食品中的高單位含鐵補充品,以及因貧血由醫師開立處方的高劑量鐵劑,可能刺激腸胃道,除了出現噁心、嘔吐等腸胃不適外,也有許多人因此出現排便不順的副作用,服用相關藥物、補充品要特別留意。

疾病影響

  1. 內分泌及代謝異常疾病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低下、副甲狀腺機能亢進、紫質症(porphyria)、高鈣血症、低血鉀及低血鎂、尿毒症
  2. 肌肉系統病變澱粉樣變性病(amyloidosis)、強直性肌肉失養症(myotonic dystrophy)、硬皮病(scleroderma)
  3. 神經系統疾病自主神經病變(autonomic neuropathy)、腦血管疾病、巨腸症(hirschsprung ‘ s disease)、帕金森氏症、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脊髓損傷(spinal cord)或腫瘤
  4. 飲食生活習慣不當的飲食纖維及水份攝取、不活動、忽略排便反射
  5. 精神疾病失智症、焦慮症、憂鬱症、厭食症(飲食障礙)、身體化疾病(somatization)
  6. 結構異常肛裂、肛門狹窄、廔管、膿癢、痔瘡、結腸狹窄、阻塞性結腸腫瘤、直腸脫垂(rectal prolapse)、直腸膨出(rectocele)、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7. 其他腸激躁症候群(irritable bowel syndrome)、懷孕、經前症候群

便秘治療的目標?有哪些治療手段?

便秘治療的主要目標是:

  1. 解除便秘的問題且重建正常的腸功能
  2. e.g. 藥物引起的便秘,與醫師討論是否換藥 or 減量?
  3. e.g. 因開刀手術後臥床,活動量減少導致的便秘 —> 盡快術後下床走動排氣...etc...
  4. 建立適當的飲食及運動習慣,避免便秘復發
  5. 安全有效的使用瀉下劑
  6. 避免濫用瀉下劑

治療手段有:

非藥物治療

  1. 多吃高纖維的食物,像蔬菜、水果
  2. 多喝水,每天1500-2000毫升
  3. 增加運動量,例如走路、打太極拳
  4. 腹部按摩
  5. 訓練提肛動作
  6. 養成規律的排便習慣,每天定時去蹲廁所
  7. 適時運用肛門刺激

藥物治療

有滲透性瀉劑及刺激性瀉劑兩種,最好請醫師視情況而開處方,以免過猶不及發生副作用,尤其是老人。

生活習慣上,可以做哪些改變?

  1. 多攝取膳食纖維及蔬果:多攝取低糖、富含纖維質的食物,如「大麥、玉米、燕麥、小麥、蕎麥、裸麥、薏仁、黃豆、黑豆、紅豆等豆類製品、蕃薯、馬鈴薯、芋頭、芹菜、花椰菜、橘子、葡萄、李子、葡萄乾、無花果、櫻桃、柿子、蘋果、草莓、洋菜、蒟蒻」等。高纖的飲食除了可以緩解便祕,還可降低膽固醇,減少大腸癌及避免痔瘡發作。
  2. 養成運動的習慣, 強化腹部肌肉,可促進腸蠕動。
  3. 養成排便習慣, 每天早餐後15-20分鐘是最好的如廁時間,有便意不要忍住,上廁所時不要用力過度或如廁太久。
  4. 保持排便場所的舒適和隱密
  5. 避免長期使用瀉劑,尤其是刺激性瀉劑,以免造成依賴。
  6. 早上起床喝杯冷開水:長期便祕者,早上起床時,先喝一杯冷開水或牛奶,喚醒腸胃功能, 如胃部不適的人,可改喝溫水。
  7. 適量攝取維生素 B1 及益生菌、消化酵素:可安定焦慮不安的神經,協助腸道益菌生長、並且協助將食物分子切成小分子而幫助消化。
  8. 少吃辛辣及刺激性食物:因辛辣、刺激性食物會刺激腸胃道黏膜,宜少吃,避免糞便乾燥。
  9. 利用Valsalva maneuver效應,調整排便姿勢:將雙腳以小板凳墊高、身體向前傾。
  10. 增加纖維質的攝取(每天20 – 25 g),可以從這些食物中獲得:糠米、全穀類麵包、新鮮水果、未加工處理的蔬菜及扁豆等
  11. 每天 至少飲用1500 – 2000 cc .的水 ,避免脫水,可減少便秘發生

適合便秘的益生菌與酵素,如何挑選及如何使用?

建議可以挑選「科學證據足夠」、「腸道定殖率高(能抵抗胃酸及膽鹽的破壞、能附著在腸道上皮細胞上)」、「添加物少」、「含有益生質(如:果寡糖、菊糖、膳食纖維...等)」的益生菌,若為「人體內原生菌種純化」則更佳。

此外,也要抓準一個大原則是:空腹吃「益生菌」、飯後吃「消化酵素」的大原則。

下表簡列出能夠改善便祕相關的益生菌菌種 (包含但不限於)

  1.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又稱A菌,嗜酸乳桿菌
  2. Bifidobacterium longum 龍根菌
  3. Bifidobacterium bifidum 比菲德氏菌,又稱B菌
  4. Bifidobacterium lactis 乳雙歧桿菌
  5. Bifidobacterium breve 短雙歧桿菌
  6. 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 植物乳酸桿菌

結語:

便秘是一件痛苦的事,除了會傷害健康,心理上也會因為排便不順而受到影響,便秘的人要盡量避免依賴藥物治療,透過生活習慣和養成規律運動,一樣可以解決便秘的問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