ĒSEN特別邀請目前在林口長庚醫院服務的麻醉科醫師—傑夫醫師,來跟各位分享最令他印象深刻的一段臨床經驗,希望可以讓大家了解到,醫師與病患的關係並不只是治癒疾病那麼單一,而是在兩者密切的互動下,能夠為彼此帶來健康及成長的經歷。

事情發生在我還是實習醫師的時候,按照當時的實習規定,實習醫師每個月都會在醫院不同科別輪值,月底時再跟住院醫師交班,而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感染科病房的那個月。

我在感染科病房接手1名中年女性病患,她罹患的是手部無名指的骨髓炎,一般骨髓炎治療會按照病情依序使用第1線、第2線的抗生素,而當我接觸這位女性病患時,她已經在使用很後期的抗生素療程了,且每天、每8小時需進行1次手部清創及換藥,1次換藥約耗時20到30分鐘。通常針對骨髓炎到了後期的病患,若上述治療都無效的話,我們會建議病患考慮截肢,以減少清創的痛苦,並且能離開醫院生活,然而這位病患是個十分傳統的台灣人,沒有辦法接受帶有殘缺的身體過日子,因此遲遲沒有做出截肢的決定。

由於病患每天需要換藥3次,我也在這個每天2到3次的固定行程中,與這位病患建立起良好的醫病關係,我會和她分享在醫院的生活、聽她講述自己的故事,多數時候會給予醫病指示,並且時不時遊說她進行截肢。我接手這位病患後半個月,抗生素及清創治療已無法改善患者患部發炎的狀況,因此我們也開始進行截肢的衛教宣導,並替她分析截肢的利弊,住院久了對家裡的負擔也很大,若截肢則更有機會解決眼下久病不癒的現況,在軟硬兼施的遊說下,直到月底某一天,病患突然願意接受截肢手術了。

病患後來接受了截肢手術,並且持續在感染科接受術後的追蹤,而我也因月底輪值的關係離開了感染科別。這是在我踏入醫院後最印象深刻的一次臨床經驗,身為一位醫師,不僅止於治療病患的疾病,透過醫病方式的陪伴、適切的溝通,進而讓病患做出更適當的醫療選擇,是我在從醫過程中所認知到真正的醫療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