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高尿酸血症的定義為:血清中的尿酸濃度,男性>7.0 mg/dL、女性>6.0 mg/dL。

痛風多發生在中年人,少數會在30歲前發生,而年輕族群的痛風症狀和高尿酸血症狀多發生在男性,女性一直到停經階段,平均的尿酸濃度才會接近男性;痛風的風險會隨尿酸濃度增加而上升,60歲以上的男性和女性發生痛風的機率非常相近。

成因

痛風的形成是因為單鈉鹽尿酸結晶沉積在關節滑液或其他組織,或是會形成在腎臟的尿酸結石所造成。

尿酸由嘌呤化合物代謝產生,而人體中缺乏尿酸酶(可以將尿酸分解成可溶性代謝物)避免尿酸沈澱。

尿酸主要經由腎臟排泄,尿酸濃度若增加可能由兩部分機轉:尿酸過度生成或排泄不足(約佔90%)。

尿酸雖然是形成痛風的危險因子,但高尿酸血症與急性痛風之間的關係尚未被釐清;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患者可能是血清尿酸濃度在正常範圍內,此外,許多高尿酸血症患者也有可能從未有過痛風性關節炎。

高尿酸血症及痛風經常伴隨其他代謝疾病,如高血壓、第二型糖尿病、血脂肪代謝障礙、冠狀動脈心臟病、中心型肥胖等。

症狀及症候

高尿酸血症與痛風的自然病程有以下幾個階段:

  1. 無症狀高尿酸血症 尿酸濃度大於7.0 mg/dL,並未伴隨伴隨痛風性關節炎、尿酸性腎結石等症狀。 切記不可將高尿酸血症和臨床痛風劃上等號!
  2. 急性痛風 關節有突發性疼痛、紅腫、活動受限、腫脹,第一次發生時為單關節發作,一半以上發生在第一蹠趾骨關節,其他關節依次為:足背/足前關節、踝關節、膝關節、腕關節、指關節。
  3. 不發作間歇期痛風 急性痛風緩解後隨之而來的無症狀期。在此階段,醫師應著重處理可能會加重或引發痛風再發作的因子,例如藥物(利尿劑等)、高嘌呤飲食(例肉類、海鮮、啤酒、烈酒、含果糖食物及飲料)此階段應限制飲酒,鼓勵肥胖者減重。
  4. 反覆發作的痛風性關節炎 第一次痛風發作後,續發性急性痛風的發生率會逐漸增加,多關節痛風的情形也越發常見。
  5. 慢性痛風 「痛風石」為尿酸結晶的沉積,可見於身體任何部位,最常見於手關節、足關節、耳廓、鷹嘴突的滑液囊、阿基里斯腱⋯⋯等。從第一次痛風發作到痛風石被發現可能有數年到數十年的時間,痛風石形成之慢性關節炎可能導致破壞性關節病變、慢性續發性骨關節炎。

檢查與診斷標準

要確診痛風可以從關節液和痛風石抽取物中,可發現存在多形核白血球中的單鈉鹽尿酸結晶。

此外,若符合以下條件也可以作為痛風的診斷:

  1. 高尿酸血症
  2. 急性單關節發炎
  3. 關節炎能被秋水仙素治療,約於48小時內可有效緩解症狀

治療及處置技巧

痛風的處置目標

  1. 儘速及安全地緩解疼痛
  2. 預防急性痛風關節炎復發
  3. 預防痛風石、破壞性關節炎、尿酸性腎結石的形成
  4. 預防經常伴隨高尿酸血症發生的其他疾病,如高血壓、血脂肪代謝障礙、中心型肥胖、第二型糖尿病、冠狀動脈心臟病

急性痛風發作

  1. 應避免阿斯匹靈使用
  2. 讓關節休息
  3. 四種藥物選擇:
  4. 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NSAIDs):開始即給予建議最大劑量,症狀緩解後再逐漸降低劑量,直到症狀解除
  5. 秋水仙素(colchicine):初始劑量1 mg,每小時0.5 mg,直到症狀解除、出現副作用或達到最大劑量6 mg
  6. 類固醇(corticosteroids)&腎上腺皮質刺激素(ACTH):當上述兩者使用上有禁忌症或無效,可考慮使用類固醇藥物;第一天給予0.5 mg/kg(約20-30 mg),每日減量至症狀緩解。
  7. 白血球間素抑制劑:可作為急性痛風其抑制發炎症狀之藥物

間歇期痛風

為了預防急性痛風的反覆發生,須每天使用低劑量的colchicine或NSAID,不過對於腎功能不佳者或年長者,長期使用colchicine可能會造成神經肌肉的副作用。

慢性痛風

  1. 排除任何明顯的病因,如藥物及肥胖等
  2. 需考慮是否有長期治療的需要
  3. 反覆急性發作
  4. 腎結石、腎臟疾病
  5. 痛風石
  6. 使用降尿酸藥物第一年,需合併使用低劑量colchicine(0.5 mg Bid)或NSAID,避免引起急性關節炎

降尿酸藥物

  1. 促尿酸排泄藥
  2. 抑制尿酸生成的藥物
  3. 促進尿酸分解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