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謝症候群」是指是一群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總稱。

定義

代謝症候群是指多個危險因子,如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或肥胖等代謝異常疾病聚集一身,這群危險因子之間都有高度相關,並且和胰島素阻抗或高胰島素血症有關。

目前生理機轉尚未被完全釐清,可以確定的是,代謝症候群主要會有腹部肥胖及胰島素阻抗的問題;代謝症候群主要包含有4個部分:血脂異常、血糖異常(含胰島素阻抗)、血壓異常及體重過重。

在台灣對代謝症候群的定義中,強調肥胖(尤其是中央性肥胖)是引起代謝症候群的主因,其他組織,像是WHO、EGIR和AACE的標準,則是強調胰島素阻抗為主因;

目前世界上訂出的代謝症候群定義多達6種,不同國家和組織所訂定的標準會有些許不同台灣國民健康署在2004年提出相關定義,並在2007年修訂成代謝症候群的現行版本:

在以下5項危險因子中,若包含3項或以上者,即為代謝症候群。

(1)肥胖:腹部肥胖(腰圍:男性≧90cm、女性≧80cm)或身體質量指數(BMI)≧27

(2)高血壓:收縮血壓(SBP)≧130mmHg / 舒張血壓(DBP)≧85mmHg

(3)高血糖:空腹血糖值(FG)≧110mg/dl

(4)高密度酯蛋白膽固醇(HDL-C):男性<40mg/dl、女性<50mg/dl

(5)高三酸甘油酯(TG)≧150mg/dl。

附註:BMI 身體質量指數為 「體重(公斤) 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例如:一個身高160公分,體重40公斤的人之BMI計算為"40/1.6*1.6" = 15.625

成因

代謝症候群的生理機轉可能來自基因及環境因素兩方的影響,環境因素包含不適當的飲食習慣及低運動量、身體活動量,而基因的部分則是來自和身體能量代謝相關的基因。

代謝症候群不是一種疾病,而是許多造成生理學上異常的問題集合在一起,例如血管內皮細胞功能不佳、葡萄糖耐性不良及凝血因子異常⋯⋯等,最重要的是,心血管疾病的罹病率與死亡率會增加,屬於「疾病發生前期」的症候群,應及早透過飲食和運動介入,去預防疾病的發生。

代謝症候群最明顯、最基本的潛在危險因素是胰島素阻抗及腹部肥胖:

  1. 胰島素阻抗 :胰島素阻抗與內臟脂肪有高度相關,由於脂肪細胞的三酸甘油脂分解,導致血液中有含量過高的脂肪酸。胰島素阻抗與心血管疾病的關係可能是因為氧化壓力(oxidative stress)升高所致,進而造成血管內皮細胞功能異常,同時也會對傷害血管及形成動脈粥狀硬化,所以多數學者認為胰島素阻抗及高胰島素血症與代謝症候群是有關係的。
  2. 腹部肥胖 :脂肪組織是內分泌系統重要的一部分,負責調節代謝及維持能量的平衡,而內臟脂肪組織(visceral fat)更是其中最主要的。當體重增加時(尤其是腹部脂肪變多),可能會活化前發炎路徑(proinflammatory pathway),並產生免疫系統中的巨噬細胞(macrophages),最後便會導致胰島素阻抗或高胰島素血症;另外也有相關理論指出,慢性壓力(chronic stress),會使體內可體松皮質醇(cortisol)濃度上升,造成腹部肥胖、胰島素阻抗及血脂異常。這些生理上的機轉所造成的胰島素阻抗及腹部肥胖將更容易產生代謝症候群,並且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罹病率與死亡率。

流行病學

代謝症候群在台灣,已經算是文明病的一種,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08 年公布之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在民國 102-105 年的調查結果顯示,19歲以上成人代謝症候群盛行率約為 30.0%。

問診、評估

醫師進行例行性的詢問病史及家族病史,有助於評估及辨別各類型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

  1. 病史詢問 :紀錄病患的體重變化、生活型態(身體活動、運動狀況等)、每日飲食習慣⋯⋯等。
  2. 病患基本資訊測量 :身高、體重、腰臀圍及血壓

(WHO提供的腰臀圍的測量:受測者雙腳距離約25 – 30公分,需除去腰部覆蓋衣物,輕鬆站立,雙手自然下垂,丈量員會在受測者的旁邊,使用皮尺輕貼於受測者身體,被測量者僅需維持正常呼吸,並在吐氣結束時,取得腰圍數據)

檢測及篩檢方法

如果病患有腹部肥胖,懷疑有胰島素阻抗或代謝症候群時,需另外測量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血糖等生化指標;其他如尿酸、胰島素、微尿蛋白、高敏度C反應蛋白(high sensitivity C – reactive protein)等也可考慮測量。

治療方案

代謝症候群的治療是為了預防未來罹患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

所有代謝症候群的患者都需要進行生活型態的改變,包含飲食習慣改變及建立規律運動習慣;體重降低可以明顯有效的改善代謝症候群會有的問題,如胰島素阻抗和腹部肥胖;在肥胖族群中,目前建議「減少10 %」體重為合理的初步目標。

肥胖和過多的熱量攝取非常相關,過剩的卡路里會造成脂肪的堆積,並增加代謝症候群的風險。近來有研究指出,限制熱量的攝取就有高機率可以改變體脂肪的分佈,並可以有效降低血壓、血脂及減低胰島素阻抗,進而改善代謝症候群。

而若病患的絕對危險因子(如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血壓、血糖)過高時,仍可適當使用藥物進行治療,亦能夠降低代謝症候群對健康的危害。

生活建議、指導

  1. 運動: 運動會增加胰島素敏感性達24 – 48小時,甚至有可以持續3 – 5天的相關數據。建議可制定規律、實用的中等強度的運動型態,並在每天進行至少30分鐘的中強度運動,便可有效改善代謝症候群。若心有餘力則可以合併阻力運動(如:重量訓練)及 有氧 運動。
  2. 飲食: 建議安排地中海型飲食(如:水果、蔬菜、堅果類、全穀物、橄欖油)、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 GI)較低的食物、 得舒飲食 (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 , DASH)、高纖維飲食(每天大於30 g),另外,需避免攝取飽和脂肪(saturated f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