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英國政府針對新冠肺炎,曾計劃啟動「延緩」的防疫機制,預期藉由讓多數人得病產生免疫能力,並將有限的醫療資源投入在救治重症患者上,雙管齊下來遏止病毒的繼續傳播。

此言一出,立刻引來各界的抨擊,有些民眾質疑英國政府不知民間疾苦,有些學者則認為這對較低落的中老年人會是極大的危害,也有人在此提出了所謂「傳染係數(R0)」的概念,認為英國政府的想法過於異想天開,實際上根本不可能實現。究竟英國政府這樣的政策是否能達到所謂「群體免疫力」的效果?

疾病能否靠群體免疫消滅的關鍵數據! 「傳染係數」、「群體免疫閾值」是什麼?

在說明「群體免疫」前,首先,我們得先認識何謂「傳染係數」。

傳染係數是指在無外力且所有人都無免疫力的情況下,一個病原體感染者能繼續傳染給多少人的平均值,此數值越大則代表疫情越難控制,若傳染係數 <1,則代表此種疾病會在該地逐漸消失。

與之相對的概念是所謂的「群體免疫閾值(HIT)」, 代表當地擁有免疫力的人多於此比例時,此病狀便會轉為地方病或消失。

在一部影集「流感來襲」中,就提到所謂傳染係數的概念,西方世界遭遇流感病毒侵襲,好不容易研發出疫苗,卻有許多人拒絕施打。劇中提及,若未有 95% 以上的群眾接種  疫苗 則形同無效,因而引爆一場公衛專家與反疫苗組織間的對抗。這個 95% 的數字即是「群體免疫閾值」(HIT)。

而「群體免疫閾值」(HIT) 其實是由傳染係數所計算出來,一般來說傳染係數越大,則「群體免疫閾值」也越大。

新冠肺炎:傳染係數約 1.4-3.9 ,群體免疫閾值則是約 29%-74%

而此次新冠肺炎的傳染係數約介於 1.4-3.9 之間,群體免疫閾值則是約為 29%-74%,在這樣的情況下,其實是很難靠自然感染達到「群體免疫」的狀況,若採取這般策略,勢必會有許多犧牲,這也是為何後來英國又再頒布了更強烈的管制措施。

然而我們回顧過往曾嚴重流行的疾病,2003 年造成台灣恐慌的 SARS 傳染係數約為 2-5,天花與小兒麻痺則為 5-7,百日咳更是高達 12-17。

傳染係數不算特別高的新冠肺炎,為何會造成大流行?

相較起來,新冠肺炎的傳染係數似乎並不高,那為何會引發規模如此大的全球爆發呢?其實主要是因為初期感染擴散時,各國誤信世衛組織的消息,未能做好確診病例感染源回溯調查與接觸者的追蹤,也有國家為求數字美觀,蓄意隱匿病情或是減低篩檢率,才致使病毒有機可趁。

綜合以上所論,雖然傳染係數確實能幫助我們估算整體疫情擴散狀況,也可因此制定相關防疫政策與疫苗施打手段,然而還是需配合即時的疫情控管並減少接觸與環境暴露,才能避免疫情的大規模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