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公布去年10大死因,癌症蟬聯38年居於十大死因之首。10大癌症前三名,分別是肺癌、肝癌、大腸癌。究竟罹癌的主因?前兆?哪些生活及飲食習慣會增加罹患率?又有哪些可以做的定期健檢呢?

台灣癌症排名

根據衛福部公布最新國人10大死因,依序為癌症、心臟疾病、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高血壓性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其中,去年因癌症死亡的人數高達5萬232人,占總死亡人數17萬5424人的28.6%。

十大癌症分別為:

一、氣管、支氣管和肺癌

二、肝和肝內膽管癌

三、結腸、直腸和肛門癌

四、女性乳癌

五、口腔癌

六、前列腺(攝護腺)癌

七、胰臟癌

八、胃癌

九、食道癌

十、卵巢癌

今天要介紹的是肺癌/肝癌/大腸癌,ēSEN會詳細說明它們的前兆、成因、增加罹患率的生活及飲食習慣,以及定期健檢方式!

蟬聯癌症死因十年冠軍 - 肺癌

肺癌位居10大癌症之首。患者通常有4大症狀:

1、原因不明的咳嗽達2至3週:若肺癌腫瘤長在肺部中央,病人很快就會出現咳嗽症狀。早期發現的病人,比較有開刀治療的機會,若有不明的咳嗽超過2至3週可及早檢查,否則拖到2至3個月,恐錯失治療良機。

2、合併呼吸困難、胸痛:肺癌腫瘤長在肺部末端,通常要很嚴重才會產生咳嗽症狀,容易拖延到晚期才發現。但位在肺部邊緣的腫瘤會侵襲到肋膜,胸口容易產生劇痛。如果腫瘤長在腋下,手臂可能會莫名麻木。若不時出現呼吸時胸痛,是身體明顯的警訊。

3、咳血、咳出帶血的痰:一般咳嗽不會有咳出血的狀況,一旦咳血務必就醫。肺癌腫瘤可能會有咳血的狀況,其他如腸胃道出血、心臟瓣膜狹窄、心臟衰竭造成肺水腫、服用抗凝血劑,也可能造成出血。

4、體重異常減輕:這是許多疾病的共同症狀之一,也包括癌症。如果妳最近沒有減肥、節食,體重卻持續的下降,需要格外留心。

至於肺癌高危險族群,主要有四類,分別是抽菸的「癮君子」、吸入油煙的「家庭煮婦」、具肺癌家族病史者、空汙受害者。

1、抽菸:被視為最大的肺癌危險因子,抽得愈多愈久,罹患肺癌機會愈高。一天抽1包抽30年以上,罹患肺癌機會多了20至50倍,且癮君子一旦罹患肺癌,對藥物的反應普遍不佳。自己不抽菸,卻長期吸入親友二手菸者,罹患肺癌的比例也相當高。

2、油煙:廚房油煙也是女性肺癌的重要因子,有些研究顯示下廚的次數越多,肺癌風險似乎越高,但這尚無定論。高醫先前的研究顯示如果婦女在沒有開抽油煙機的情況下烹調,罹患肺癌的機會比較高。

3、家族病史:有研究發現若家中父母或兄弟姐妹有1人罹患肺癌,其他成員罹患肺癌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2倍;若三等親內有超過2人罹患肺癌,罹患肺癌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14倍。

4、空氣污染:細懸浮微粒(PM2.5)可以穿越細支氣管壁直達肺泡,造成慢性發炎,甚至續發癌症,國衛院研究指出,在台灣空氣汙染物細懸浮微粒每立方米增加10微克,女性肺癌死亡率就增加16%。

肺癌健檢方面,臨床上檢測方法最常利用傳統肺部X光檢查,但因敏感性低,不容易發現小於1公分的腫瘤。但研究指出,肺癌腫瘤在1公分左右,若以手術切除,治癒率高達9成,且5年內不復發。目前也有「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為目前針對肺癌早期檢查最靈敏的工具,可以偵測小至0.3公分的肺部病變,有利於早期診斷並追蹤治療。

又是一個早期沒有預兆的癌症 - 肝癌

肝癌早期,患者通常沒有症狀。能在肝癌早期就發現自己罹癌者,多是從健康檢查得知,而非因為不舒服就診。而隨著肝癌繼續長大,患者可能會出現右上腹痛、腹脹、無預警的體重下降、食慾欠佳、疲憊、黃疸、茶色尿、發燒等症狀。

一般來說,肝癌危險因子分別有5項:

1、B型肝炎或C型肝炎:這是肝癌最常見的危險因子,兩者都是經由血液傳染的病毒性肝炎,病毒會持續破壞肝臟細胞,增加肝細胞病變成癌症的機會。B型肝炎轉變成肝癌的機會高達70%至80%,C型肝炎則是20%至30%。

2、肝硬化:當肝臟因為酒精、病毒性肝炎、藥物等因素受損後,肝臟會企圖自我修復,但過程中會產生疤痕,因而變硬、變形,這些漸進性且不可逆的破壞會讓肝臟失去原有功能,也讓肝細胞病變演變成肝癌的機會增加。

3、嚴重酒癮:若天天飲用大量酒品,且保持過量飲酒習慣多年,罹患肝癌的機會就較高。

4、黃麴毒素:這是一級致癌物質,當花生、黃豆、玉米等五穀雜糧在濕熱天氣下發霉後,會產生黃麴毒素,吃下肚後會攻擊肝臟細胞,引發肝細胞病變,甚至導致肝癌。

5、藥物和化學藥物毒物:長期使用口服避孕藥會使肝臟產生結節良性腫瘤。另外砷、接觸染料,也可能提升肝癌風險。

另外,脂肪肝也可能是肝癌危險因子。多數人不在意的脂肪肝,但當脂肪肝進入到肝臟發炎的階段,還是會有機會步入「肝病三部曲」,也就是肝炎、肝硬化、肝癌。也有國外研究發現,脂肪肝病人有一到三成的人會進入肝炎階段,其中又有一至二成者會演變成肝硬化,進而在未來的一、二十年中演變成肝癌。肝癌篩檢的對象包括有慢性B型肝炎病毒感染、慢性C型肝炎病毒感染和肝硬化的患者。

目前建議肝癌的篩檢檢查間隔為每6個月至1年做1次腹部超音波檢查,合併抽血檢驗肝功能與甲型胎兒蛋白。有肝癌家族史、肝硬化的高危險族群則應將檢查間隔縮短為每3至6個月1次。

帶走黑豹的隱形殺手 - 大腸癌

大腸長腫瘤早期幾乎無症狀,自我檢測不可靠,且依據惡性腫瘤發生的位置,產生的症狀都不一樣。例如右側大腸癌多要等到晚期癌細胞轉移時才會出現症狀,如貧血、厭食、腹脹、腹水伴隨腹痛以及腹瀉;左側大腸癌則會出現糞便阻塞的情形,反覆腹瀉便泌、糞便變細等;直腸癌症狀為血便、頻便、排便急迫感、殘便感等。其中,右側大腸癌早期幾乎無症狀,去醫院做糞便潛血反應測試、大腸鏡等檢查,才是最保險的。

衛福部已提供50歲至74歲民眾每2年1次的免費大腸癌篩檢。根據歐美國家統計,定期糞便潛血篩檢可下降18%至33%的大腸癌死亡率。除了定期做檢查外,自己也可以判斷有無異常或疑似症狀,初期如輕微腹痛、腹脹現象,或是經常腹瀉、排便習慣明顯改變、體重減輕、貧血、排便時帶有血絲或黏液等。若出現腸阻塞而有腹脹、無法排便,甚至不能排氣(放屁)時,可能已經相當嚴重了。大腸癌普遍的典型症狀,還有未減肥但體重逐漸減輕、不明原因的持續便意、輕微的缺鐵性貧血、排便習慣改變、糞便如鉛筆一樣細、排便出血或糞便中帶有黏液、經常出現腹痛或絞痛等。

除了家族病史、老化及年紀等因素之外,高油低纖飲食、缺乏運動、菸酒等生活及飲食習慣,都可能增加罹患大腸癌的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