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壓生活下及不定時定量的三餐,容易罹患腸躁症,目前全球盛行率為女性14%,男性8.9%,多數有腸躁症者在50歲以上。

腸躁症是一種多個症狀出現的症候群,目前其成因尚未查明,懷疑與持續接觸食物過敏原、高油鹽糖飲食、及其他不良生活型態有關。

Q:腸躁症如何被診斷?有哪些症狀呢?

腸躁症全名為「腸激躁症候群」(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為一種功能性的腸道疾病,主要明顯的表現跟排便相關,如腹痛、腹部不適,可能會有排便習慣的改變。

醫師會透過以下過程的詢問,逐一排除一些器質性的因素:

病史

醫師會先以羅馬準則診斷腸躁症的可能性,另外,若有接受膽囊、盲腸、子宮切除、背部手術者,有較高比例會有腸躁症;亦須評估心理層面的影響(社會、壓力、身體或性暴力)。

家族病史

評估是否具有跟腸躁症警訊相關的家族病史,如腸道癌、卵巢癌、發炎性大腸炎、麩質不耐症等。

理學檢查

部分腸躁症患者可能會有腸音增加、扣診鼓音的現象,但通常不會有異常的發現。

「警訊徵象」

包括急性發作、胃腸道出血(糞便潛血反應、直腸出血、貧血)、食慾降低、體重減輕、感染徵象(如發燒)、夜間或平時大量腹瀉到脫水、嚴重便秘、持續嚴重的疼痛。

Q:醫師可能會安排哪些檢查來判斷是否得到腸躁症呢?

醫師會透過初步檢查(一般血液、生化檢查、紅血球沉降速率、C反應蛋白、糞便潛血和寄生蟲檢查)可排除器質性、代謝性、感染性病症。

排除「其他可能造成腹痛、便秘、腹瀉」的原因後,若患者仍持續長期地出現上述不適,可能即為大腸激躁症患者。

台灣人少見麩質不耐症,盛行率低於1%,因此不建議用常規血清篩檢,以符合成本效益;不過50歲以上或有大腸息肉、癌症病史者則需做完整的大腸評估。

若有腹瀉狀況者則要考慮切片檢查,以排除大腸炎;腹痛者則需安排影像學檢查,以排除腸阻塞。

醫師會做的額外檢查項目包括:

  •  結腸鏡檢查
  •  內視鏡檢查
  •  乳糖不耐症測試
  •  糞便檢查

Q:腸躁症的成因?誰容易得到腸躁症呢?

目前並沒有單一的生理機轉可以解釋所有腸躁症的症狀,可能跟好幾個不同的生理學機轉相互影響有關,分為以下幾項:

腸道蠕動力異常(Abnormal motility)

常見於腸躁症病患。

食用高油脂食物容易引起腸道過度收縮,腸道的異常蠕動可能和腹痛有相關。

腸道敏感性增加(內臟感知異常)

為一種內臟過度敏感的現象,可能來自腸道缺血、膨脹擴張、腸道內容物、感染或精神心理因素影響,造成胃腸道的「傷害感受器」增加,所以敏感度改變往大腦傳遞被誇大的訊息,最終造成腸胃蠕動的過度反應,可能是蠕動過速(造成腹瀉、軟便、腹絞痛)、蠕動不足(便秘、硬便、腹脹)、蠕動不協調則會腹痛及不適(或伴隨上述症狀交替出現)

社會心理因素(Psychosocial distress)

無論是否為腸躁症病患,心理壓力都會影響胃腸道的功能,若腸躁症患者合併有身心相關疾病,如焦慮症、憂鬱症等,更容易影響病患對胃腸症狀的調適能力。

神經傳導物質失衡

人體內最主要的神經傳導物質為「血清素」(Serotonin),約有95%的血清素位在腸道內的多種細胞中,負責刺激腸道神經叢、迷走神經纖維,讓腸道分泌會造成蠕動反射的生理狀況、胃腸道症狀,如噁心、嘔吐、腹痛、脹氣。

除了血清素外,其他神經傳導物質,像是乙醯膽鹼、P物質、氧化氮、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這些物質的濃度也會影響腸道收縮和腸道感受。

腸道內物質的刺激(Intraluminal factors)

乳糖、果糖、山梨糖醇等醣類,或是膽汁、食物過敏原、短鏈脂肪酸都有可能會對腸道造成刺激。

感染後腸道功能的神經免疫轉變(Post-infectious neuron-immune modulation)

因為感染性胃炎(尤其是細菌性)後的持續性神經免疫交互反應,造成腸道連續性感覺蠕動功能障礙,目前發生率約為10%。

小腸的細菌過度增生

為腸躁症個案,病患進食乳糖容易產生氫氣及腸躁症症狀,推測可經由抗生素抑制症狀而改善。

大腸小腸的微生物菌叢改變

使用抗生素容易引發腸躁症。

Q:腸躁症如何治療?

可分為一般治療和漸進式多元治療兩種

一般治療原則

醫師需給予:

  1. 非指導,以病患為中心的談話
  2. 完整的理學檢查和符合成本效益的實驗室檢查
  3. 讓病患了解其腹痛的程度
  4. 提供腸躁症的完整說明
  5. 充分了解病患的改善需求
  6. 設定一致及合理的用藥限制(如是否使用麻醉、止痛劑等)
  7. 鼓勵病患參與治療的決策與過程
  8. 探詢病患就診原因:(因腸躁症屬於慢性疾病,需了解病患為何會突然想要就醫)   症狀惡化的可能因素:飲食改變、有發生其他疾病、藥物副作用      顧慮可能會罹患嚴重疾病:可能有類似事件發生在病患周遭
  9. 合併精神方面疾病:焦慮症、憂鬱症、恐慌症⋯等日常生活功能障礙:影響到現在的工作、生活及社交活動

Q:腸躁症患者生活須注意哪些事情?

  1. 調整飲食、生活作息:規律輕鬆的進食、避免暴飲暴食、攝取足夠水分、限制咖啡和茶的飲用量(三杯以內)、減少酒精及碳酸飲料、限量高纖食物(尤其是不可溶纖維,如全穀類、麥麩)、避免高油脂食物、減少抗性澱粉(人體較難消化的澱粉種類,如加工食品、隔夜飯)、每日小於240克的新鮮水果、晨起時可喝溫開水促進腸蠕動後再進食
  2. 避免會產氣的食物、可發酵短鏈碳水化合物    :對少數麩質敏感者,應避免麥穀類蛋白;對乳糖不耐症者,應避免乳類製品
  3. 適當運動:可放鬆心情、紓解壓力,有助於胃腸道功能正常運作

ĒSEN小叮嚀

大腸激躁症同樣屬於一種現代文明病,與自律神經失調患者一樣,應保持好心情並適當調適壓力,輕度症狀者只要透過良好的生活習慣,就可以適時改善腸躁症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