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一次性容器!

生活中的塑膠微粒,其實無所不在?

每天吃的、用的

都可能悄悄地讓塑膠進入到你的體內!

患有痴呆症與阿茲海默症者,大腦中的塑膠微粒濃度更高!

顯示神經退化疾病,與塑膠微粒污染高度相關。

近年來,隨著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塑膠微粒(microplastics)成為全球科學與醫學界高度關注的議題。

最新研究揭示,人體中塑膠微粒累積濃度最高的器官,竟然是大腦,塑膠微粒(microplastics)能穿越血腦屏障,進入腦部組織,引發慢性發炎反應

科學家透過自體組織樣本分析發現,塑膠微粒不僅存在於腸道、肺部與肝臟,甚至能穿越血腦屏障,累積於大腦組織中

這一發現令人震驚,因為血腦屏障原本是大腦的天然保護機制,能夠阻擋多數外來有害物質進入腦部。

2016–2024年:腦部塑膠微粒濃度上升 50%

可能原因

  • 食物鏈污染加劇(海鮮、飲用水中微粒含量上升)
  • 空氣中的懸浮塑膠微粒吸入量增加
  • 包裝材料與生活用品中塑膠化合物滲出
  • ✅ 發現重點:

    • 大腦微粒濃度高於其他器官,推測與微粒尺寸小、脂溶性成分有關。
    • 動物實驗與人體檢體均發現微粒沉積於大腦灰質區域
    • 研究推估,自2016年至2024年間,人腦中的塑膠微粒平均濃度增加超過50%

    這類物質進入大腦後,可能導致慢性神經發炎、神經元損傷與退化性變化,與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等神經疾病的發病機制有潛在關聯。

    益生菌能成為排毒幫手?

    令人鼓舞的是,部分研究已顯示,特定菌種的益生菌可能有助於代謝、分解或排出塑膠微粒,尤其是在腸道內。

    🔬 初步研究指出:

    • 乳酸菌(Lactobacillus)與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能夠:
      • 與塑膠微粒表面結合,降低其穿越腸壁的機會
      • 刺激腸道蠕動,促進微粒排出
      • 增強腸道屏障功能,阻止微粒進入血液循環

    此外,益生菌還能減少微粒誘導的氧化壓力與發炎反應,進一步保護神經與免疫系統功能。

    塑膠微粒如何影響你的身體?

    01 |塑膠微粒可在2小時內進入大腦

    實驗結果顯示,塑膠微粒可在暴露後短短兩小時內穿過血腦屏障,直接累積於大腦組織中

    • 科學家利用動物模型觀察到,微粒經口或吸入進入體內後,部分會進入循環系統,迅速進入腦部,累積在皮質和海馬體等區域
    • 血腦屏障(BBB)本應有效阻擋外來物質,但微塑膠尺寸極小、部分具有親脂性,使其具有「潛行」能力。

    02|誘發氧化壓力與發炎反應,造成神經毒性02誘發氧化、免疫、發炎反應,造成細胞損傷,導致神經毒性和代謝紊亂

    進入大腦的塑膠微粒不僅被動存在,更會誘發一系列毒性反應

    • 氧化壓力:微粒促使自由基大量生成,攻擊神經細胞膜與DNA,造成細胞凋亡。
    • 免疫反應:活化小膠質細胞(腦內免疫細胞),釋放促發炎因子,引發慢性神經發炎。
    • 代謝紊亂:塑膠中的化學添加劑可能干擾神經傳導物質代謝與細胞能量運作。

    這些反應共同導致神經毒性效應,包括認知功能受損、記憶力下降,甚至行為異常。

    03|神經退化性疾病患者腦中微粒濃度更高

    對患有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或其他型態失智症的病患進行大體解剖後,研究人員發現:

    • 病患大腦中累積的塑膠微粒濃度,遠高於健康對照組
    • 高濃度微粒與典型的神經退化標誌(如β類澱粉蛋白沉積、神經纖維糾結)呈現空間重疊。
    • 推論塑膠微粒可能參與或加劇神經退化病程,為神經退化性疾病的潛在風險因子之一。

    特定益生菌能透過吸附塑膠微粒幫助排出

    面對塑膠微粒對人體健康可能造成的威脅,益生菌(Probiotics)逐漸被科學界視為一種潛在的天然防禦工具

    益生菌不僅對腸道健康有益,最新研究顯示,它們能從多個層面協助降低塑膠微粒引發的毒性與發炎反應,對於保護整體健康、特別是神經系統具有潛在價值。

    1️⃣ 增強腸道屏障,阻止微粒入侵體內

    腸道上皮細胞與黏膜層是人體對抗外來污染物的第一道防線。

    塑膠微粒若突破這一屏障,就可能進入血液循環,進一步影響肝臟、肺部甚至大腦。

    • 益生菌能促進腸道黏膜修復,強化腸道上皮細胞之間的緊密連接(tight junctions),降低微粒穿透性
    • 特定菌株如 Lactobacillus rhamnosusBifidobacterium breve 已被證實具有增強腸道屏障功能的潛力。

    2️⃣ 調節腸道微生物組成,改善整體免疫狀態

    塑膠微粒已被證實會干擾腸道菌相平衡(dysbiosis),削弱身體免疫力並增加發炎風險。

    益生菌則扮演調節者的角色,幫助恢復腸道菌群的多樣性與穩定性。

    • 良好的微生物組成能提升腸道的代謝與解毒功能,協助分解部分外來污染物。
    • 同時也可降低腸道發炎指數,進而減緩微粒造成的組織損傷與細胞壓力。

    3️⃣ 抑制微粒引發的慢性發炎反應

    塑膠微粒進入體內後,常伴隨誘發低程度慢性發炎反應(inflammaging),與神經退化性疾病、代謝症候群密切相關。益生菌則有助於調節免疫系統過度反應:

    • 降低促發炎細胞激素(如 TNF-α、IL-6)釋放
    • 提高抗發炎因子(如 IL-10)水平
    • 抑制自由基產生,減少氧化壓力對神經與內臟造成的損害

    這些效應不僅保護腸道,也有助於系統性降低全身發炎與神經毒性風險

    日常減塑建議:

    外出時:

    • 避免使用塑膠包裝的食物,特別是加熱過的塑膠容器。
    • 外出佩戴口罩,減少吸入空氣中的微塑膠纖維。

    居家生活:

    • 廚房選用陶瓷、玻璃或不鏽鋼等材質的器具,避免塑膠製品接觸食物。
    • 注意化妝品與清潔護理用品成分,避免含有塑膠微粒(如聚乙烯、聚丙烯等成分)。
    • 穿著天然材質衣物(如棉、麻),減少合成纖維(如聚酯)釋放微塑膠。

    飲食建議:

    • 多攝取富含抗氧化物的食物(如深色蔬果、綠茶、堅果),以減緩體內發炎反應。
    • 減少攝取容易含有微塑膠的高風險食物,如貝類和某些深海魚類。

    減少微塑膠,從日常每個選擇開始。

    👉 專人客製化評估健康計畫

    👉 點擊連結查看計劃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