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位列台灣109年十大死因第5名,由於糖尿病初期並無明顯症狀,大約有20-25%的糖尿病患者,在發現有糖尿病時,已經有糖尿病引發的血管併發症。衛生福利部健保署統計,2019年台灣健保支出前十大疾病,糖尿病位列第三,佔總體醫療費用的4.36%。

Q:糖尿病是什麼?有甚麼症狀?

糖尿病是一種血糖控制不佳的疾病,可以分為:

  • 第1型糖尿病:佔5-10%,大部分患者必須終身注射胰島素。
  • 第2型糖尿病:佔90-95%。
  • 妊娠糖尿病
  • 其他特異型糖尿病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指出,在非懷孕狀況下,只要符合以下其中1項即可診斷為糖尿病

  • 糖化血色素 (HbA1c) ≥ 6.5%
  • 空腹血漿血糖≥126 mg/dL
  • 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第2小時血漿血糖≥200 mg/dL
  • 有典型高血糖症狀(三多一少)且隨機血漿血糖≥200 mg/dL

糖尿病的症狀有「三多一少」:多食、多渴、多尿、體重減少,但多數患者在罹患糖尿病初期並沒有症狀。

Q:糖尿病的併發症有哪些?

若未及時且妥善控制,糖尿病患者的眼睛、腎臟、神經、心血管都有可能出現病變,嚴重可能會有失明、尿毒症、自主神經損傷,與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據統計,逾半糖尿病患者死於心血管疾病。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指出,糖尿病患者罹患冠心病(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率比一般人高超過2倍,且糖尿病患者較不容易發現冠心病造成的痛感,也較難自覺罹病,患者應持續追蹤檢查。此外,糖尿病還會破壞全身的血管、造成神經病變,讓患者跌倒、碰撞時的感覺不敏銳,糖尿病患者若沒有多加照顧自己的雙足,很可能會因為「糖尿病足」的問題,出現蜂窩性組織炎,嚴重甚至必須截肢。

Q:為何糖尿病會找上我?

台灣的糖尿病患者9成以上為第2型糖尿病患者,第2型糖尿病與遺傳、肥胖、缺乏運動等因素有關

Q:糖尿病看了醫生以後,是不是要一直吃藥?

不一定,如果你只是初期糖尿病患者,還是有可能在調整生活習慣後,逐漸停藥。最重要的仍是生活習慣與飲食習慣的改變。糖尿病患者必須培養運動習慣,每週進行超過150分鐘的中等強度 有氧運動,或進行3天超過20分鐘的中高等強度體能活動,並且調整飲食習慣,均衡飲食,以少油、少鹽、少糖為原則,並且避免飲酒與高膽固醇食物。

Q:甚麼是低血糖症狀?為什麼我需要知道呢?

糖尿病病患在服藥控制血糖時,不少患者會有血糖高低起伏不定的狀況。患者若想避免低血糖問題出現,可以選擇在餐前30分鐘或餐後服藥。

Q:如何正確量血糖、甚麼時候應該要量血糖呢?

  • 量血糖前應禁食8小時,可以抽血檢查空腹血糖與糖化血色素
  • 禁食8小時後,也可以進行葡萄糖耐受試驗,喝下含有75克葡萄糖的糖水,喝完2小時後再測1次血糖。

Q:糖尿病的飲食原則?進食順序是否影響血糖值?

  1. 定時定量進食、均衡飲食、不飲酒,以低GI飲食為主
  2. 遵循少油、少糖、少鹽的原則
  3. 避免食用精緻或高膽固醇食物,例如魚卵、動物內臟、蟹黃、蛋黃酥等等
  4. 少吃含糖食物與零食,例如蛋糕、冰淇淋、糖果等等
  5. 多攝取蔬菜、低甜度水果等纖維質較高的食物
  6. 烹調手法以水煮、烤、清蒸取代油炸、油煎
  7. 依照湯→蛋白質→菜→碳水化合物→水果的順序進食,能減少血糖波動

Q:關於糖尿病預防篩檢,不可不知道的事情是?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提供

  • 40歲以上無症狀民眾,每 3 年篩檢 1 次
  • 65 歲以上無症狀民眾,每年篩檢 1 次

此外,符合下列 A 或 B 情況者,也建議篩檢:

A情況

符合下列2個或以上危險因子者,建議篩檢。篩檢結果若未達糖尿病診斷標準者,建議至少每3年篩檢1次。

  • 身體質量指數 ≥24 kg/m2 或腰圍男 / 女 ≥90/80cm
  • 一等親人罹患糖尿病
  • 曾罹患心血管疾病
  • 高血壓(≥140/90 mmHg)患者或正在接受高血壓治療
  •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35 mg/dL 或三酸甘油酯>250 mg/dL
  • 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 曾有妊娠糖尿病
  • 缺乏運動
  • 臨床上有黑色棘皮症、重度肥胖等胰島素阻抗的症狀

B情況

曾檢查為葡萄糖失耐、空腹血糖偏高、或糖化血色素 (HbA1c) ≥5.7% 者,也建議每年篩檢。

Q:糖尿病患者嘴饞時可以吃什麼?

蔬菜類食物、低卡可樂、無糖或代糖果凍、愛玉、仙草、蒟蒻,與無糖的咖啡及茶等等。應以低熱量食物為主。

ĒSEN小叮嚀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文明病,由於初期沒有明顯症狀,患者不易有自覺,確診糖尿病後不僅照護相當費力,還可能有許多嚴重的併發症,因此ĒSEN建議高風險民眾依循指示,定期進行血糖檢測,預防勝於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