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情緒波動較大,高達80%的女性都有產後情緒低落的現象

最高高達80%的女性,會遇到產後焦慮、憂鬱的症狀

一般臨床經驗當中,常常看到母親在生產完之後,因為擔心寶寶的健康狀況、婆媳關係的改變、以及憂慮跟丈夫之間的感情發生預想不到的變化,因種種不同的原因,開始有緊張、焦慮,甚至引發憂鬱的狀況,造成自己在產後一段時間當中,或更甚至是自己、家庭關係以及寶寶之間留下不可抹滅的影響。

根據國內外各個不同研究機構的統計資料發現,大概有80%的婦女都會有產後情緒低落的現象,所以準備要當媽媽、準媽媽、孕婦、或是新手媽媽們,不用緊張也不要慌張;如果你是新手爸爸,或是即將當爸爸的,也不要對太太、伴侶們在產後有比較大的情緒起伏感到沮喪、害怕、失望。

正向面對產後情緒低落、憂鬱最好的第一步,就是先認知道會有這樣的狀況發生,而且不在少數。

我們面對新手媽媽遇到的產後類憂鬱、情緒不穩定狀況,需要做到的第一步,是要先認知道這樣的事情發生機率極高,我們才能用正確的心態,鼓舞大家一起來面對。這樣的哲學以及邏輯,也沿用、應用在我們ĒSEN針對各種不同症狀設計的認知行為療法當中。話雖如此,延續剛剛提到的各大研究統計,還是約有15%到20%的女性,會在生產過後,演變為臨床判斷當中所謂的產後憂鬱症。

一般來說產後情緒低落約在產後2到3天發生,但在10天內就會消退;這是隨著身體生理機制的轉換,在一定時間內的恢復,而慢慢在身心靈調整過後,自然的狀態。然而,如果超過10天以上都還是情緒波動較大、無法撫平或是得到緩解,產後憂鬱症通常會延續超過2周,除了嚴重影響生活且難以照顧嬰兒外,更可能產生失眠或嗜睡、注意力無法集中、體重異常增減、思考遲緩、內心有罪惡感等症狀,甚至會有自殺或是想傷害嬰兒的強迫性意念。

為什麼會有產後憂鬱呢?其實成因目前尚未有實際定論

從備孕、懷孕、到生產、甚至是生產後的一段時間,其實女性在這個社會當中,都背負著各種不同的壓力以及期待,尤其是在家庭組成的這個環節。各種不同的壓力來源、生理因素、都會讓女性的荷爾蒙有所改變。也因為這樣,目前初步推論產後憂鬱與女性生產後荷爾蒙的改變有關。以更廣的角度來說,造成女性產後憂鬱症,目前在臨床上有3種主要理論:第一個,是剛剛上述提到的,因為內分泌以及荷爾蒙相關生理機轉,造成心理情緒受到影響。第二種,是外在環境上的改變,例如產後生理不適、夫妻關係改變、照顧新生兒的壓力等等不同的因素。最後第三種,則是跟產婦、新手媽媽本身的過去身心相關病史、生活習慣比較有關係,例如:曾有憂鬱症病史,或是懷孕過程中曾有憂鬱症狀、遭受家暴、生活有重大事件發生、非預期懷孕、低收入、抽菸等情形者,也都是產後憂鬱症的高風險族群。

如何辨別產後憂鬱症?產後憂鬱跟一般憂鬱症有什麼不同嗎?

愛丁堡產後憂鬱量表

目前最常用來篩檢產後憂鬱症的是「愛丁堡產後憂鬱量表」,其中包含十個問題,每個問題得0-3分,若總分達12分以上即可能罹患產後憂鬱症。醫師也會透過一些簡易的問題,如「過去兩週,是否對任何事物都失去興趣?」等來篩檢患者症狀。

實際臨床辨別的角度來說,產後憂鬱跟一般憂鬱最大的差異,在於診斷時機、發病時機、或是被診斷時擔心的問題跟原因。因此,其實不是只有「媽媽」們會有產後憂鬱症的狀況,統計上來說,有4.4%的男性或是爸爸們,也有被診斷產後憂鬱症。

產後憂鬱症怎麼辦?應該怎麼治療?

針對產後憂鬱症的治療可分為非藥物治療與藥物治療二種。非藥物治療當中,以認知行為療程,還有心理治療為主,比較適合輕度或中度產後憂鬱症的媽媽們。其中,又以人際關係治療法最被廣泛使用。藉由列出人際關係清單,協助媽媽們檢視新舊角色轉換當中,明確認知自己在不同階段的時候,感受到的好與壞,進一步了解以及認識自己還有周遭環境、關係的狀態。另外,一般憂鬱症常見適用的調整生活作息、飲食均衡、照射陽光與規律運動等也都可搭配進行,然而實際療效數據仍需進一步證實。

其實輕度憂鬱、焦慮的症狀,藥物治療不一定有效。

常常聽到長期失眠、焦慮、壓力性頭痛的患者反應,其實不太知道如何做到所謂的「生活作息調整」或是「均衡飲食」;一般提出這些指導的醫師們,自己的生活作息可能也沒有遵照臨床建議的均衡飲食,例如211飲食法、地中海飲食、原始人飲食,或是做到適當的高感度認知放鬆、進行適度放鬆呼吸訓練等。ĒSEN的認知行為療程當中,有明確指導各種不同案例的焦慮、輕度憂鬱個案,規劃明確的生活作息調節指引。透過細節生活問卷評估與健康管理師的生活訪談,提供可以深入到每個個案的日常中,明確可執行的課程與執行清單。

若認知行為療程,或傳統的心理治療對病患無效,又或是已演變成重度產後憂鬱症時,才應考慮適時配合藥物治療,(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是目前最主要使用的藥物)。這類藥物會引起頭痛、噁心、腹瀉、失眠、手抖等症狀,也有婦女會擔心藥物藉哺乳影響嬰兒,雖然此藥物已被證實對新生兒幾乎無副作用,然而使用前仍建議與原本的產科主治醫師討論,或找到可以長期配合,了解你完整病史的醫師討論,同時將嬰兒的長期神經發展影響列入評估考量。

純粹以藥物使用來說,一般的臨床研究建議劑量約為每天50-200mg。療程的最一開始,會建議劑量從50-200mg的一半開始服用。若兩週後愛丁堡產後憂鬱量表減低4分或是降至12分以下,則仍需持續服用藥物至少半年,減低復發機率。但是如果遲遲不見好轉跡象,則應增加藥物劑量持續治療,嚴重者則應考慮住院治療。

產後憂鬱治療方針:非藥物認知行為療法、或是較嚴重症狀,配合藥物症狀控制治療

產後憂鬱最重要的是家人陪伴,預防與治療產後憂鬱與焦慮症,需要全方位的心靈、家庭、醫療健康支持

除了醫學上的治療,家人的陪伴與支持也是必須的一環。家人應當給予患者產後憂鬱症是可治療的觀念,且認知症狀發生並非任何人的錯,患者絕對不必自責。每個人在人生當中都會有不同程度上的心理疾病,或是所謂的「心情上的感冒」。只要我們能夠早期診斷治療,甚至是在生活當中先建立起完整的認知以及保護網,大部分患者都能痊癒。同時家人(不管是爸爸、丈夫、岳父、岳母,還是各種身邊的親戚甚至是朋友)都需要注重自身的情緒狀況,避免被患者的情緒拉走,導致彼此都陷入憂鬱的漩渦中。

產後憂鬱症、或是一般的憂鬱症、比較嚴重的焦慮狀況,都不是絕症。但是如果沒有提供適當的治療方針和支持,可能導致自己會在無形之中對寶寶們的成長過程產生不良的影響,例如嬰兒的睡眠障礙或是不安全感、嬰兒會學習父母較負面的行為處理方式等。因此,如果有相關憂鬱症狀產生時,應儘速尋求醫生的專業評估協助以保護自己,也保護我們所疼愛的寶寶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