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神經失調也是現代眾多文明病之一,許多人的「失眠、腸躁症」問題,其實都是自律神經失調的結果,也因此壓力的控管是自律神經失調很重要的一部分。

Q:什麼是自律神經?

負責維持生命基本必要機能的神經,運作不隨意志改變。

自律神經支配著心、肺、腸、胃,以及其他內臟器官,是一套負責維持生命基本必要機能的神經系統,包括心跳、體溫調節、呼吸、消化、流汗……。也有人將之稱為自主神經,從字義上我們可以猜出運作,並不會受大腦意志的控制,例如大腦無法下令心臟不准跳動或者跳快些、跳慢些。 然而棘手的是,自律神經十分敏感,它雖不受大腦控制,卻很容易受到情緒、外部刺激等影響,進而出現運作不正常的情況。

Q:什麼是自律神經失調?

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無法因應身體狀況相互調節,就是失調。

自律神經的組成有「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兩者作用通常是相反的,會配合身體狀況彼此調節,例如交感神經會促進血管收縮,副交感神經會使血管舒張;以特性而言,交感神經類似幫身體加油,而副交感神經則類似煞車。

自律神經失調時就像是同時踩油門和煞車,若兩者無法相互調節,久而久之身體就會出現各種不協調的症狀。

Q: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

症狀多變且無典型症狀,身體不適卻找不到原因,就有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

自律神經會影響的部位非常多,因為它廣泛地分布於心臟、肺、食道、胃、腸、肝臟、腎臟、膀胱、生殖器等內臟,以及汗腺、淚腺、血管、氣管、骨骼肌肉等組織器官。

自律神經失調時,我們的身體可能從頭到腳都會出現不適,像是肌肉痠痛、頭痛、頭暈、耳鳴、喉嚨異物感、皮膚發癢、心悸、胸悶、呼吸不順、腸胃功能不佳、多汗、頻尿⋯⋯甚至全身倦怠、失眠、情緒低落都可能與自律神經失調相關。

若因為身體不舒服就診,經過反覆檢查卻無法明確找到病因時,就要高度懷疑是否為失調所引起。

Q:太容易焦慮的人容易罹患自律神經失調嗎?

容易焦慮的人的確有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的高風險族群!因為自律神經失調是「性格+環境」因素共同影響的。

Q:為什麼會得到這個疾病?

環境壓力加上天生性格,是導致自律神經失調的主因。

自律神經是一套很奇妙的系統,雖然不受大腦控制,但卻很容易受到大腦作用的影響,例如緊張的時候,交感神經會亢奮;不安或憤怒的時候,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會不規律的亢奮;悲傷或情緒低落時,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作用都會受到抑制。

當我們長期面臨壓力且疲於應對時,自然有各種強烈情緒,這些都會影響著自律神經;若是天生性格追求完美,或過於敏感者,這樣的影響力恐怕加乘。時間一久,系統就如同失去彈性的像皮筋一樣,協調功能自然欠佳。

雖然每一個人都可能擁有焦慮情緒,然而,若焦慮「持續半年以上」,且伴有下列症狀的話,很可能已經罹患「焦慮症」了:

  • 對諸多事物產生過度焦慮和擔憂(預期性的憂懼),超過(等於)6個月期間,擔憂期比不擔憂的時間長,難以控制此憂慮

在過去6個月期間,焦慮和擔憂伴隨發生下列6項症狀中的3項(或3項以上),有些症狀出現比沒出現時間還長:

  • 坐立不安或感覺緊張、焦慮
  • 容易疲累
  • 難保持專心或腦中空白
  • 易怒
  • 肌肉緊繃
  • 睡眠障礙

焦慮和擔憂造成身體上極大的痛苦,或已損害社會、職業及其他領域功能

  • 此焦慮或擔憂問題不是因為某種物質之使用(例如藥物濫用)或一般生理狀況(如甲狀腺機能亢進)所造成,也並非只發生一種情感性疾患、精神病性疾患、廣泛性發展疾患
  • 此焦慮無法以其他心因性疾患得到更合理的解釋(如強迫性疾患、分離焦慮疾患、恐慌性疾患、心因性厭食症、社交恐懼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

Q:自律神經失調需要治療嗎?

需要,長期放任而不理會,身體、心理都會崩壞。

在健康維護、疾病防治觀念上,我們都認同「即早發現即早治療」,自律神經失調的治療也符合這原則;不少人對於自律神經失調抱持著輕忽,或者鴕鳥心態,常想著「忍一下說不定它就恢復正常了」、「靠自己調整一下可能也會好」,並任由情況繼續惡劣,諱疾忌醫對病況本身並無任何正面幫助。

當自律神經失調症狀已造成困擾,代表已有一段時間,神經系統屬於失去平衡的狀況,需要藉由醫學治療補充所欠缺的神經傳導物質,才能重拾平衡力。

Q:自律神經失調檢查得出來嗎?

客觀生理檢測能知道功能,醫師專業判斷更是重要。

嚴格說來,醫學上認為自律神經失調並非單一疾病,目前也沒有固定的診斷方式 ,但自律神經功能是可以透過儀器、測驗分析得知。目前認定比較正確的診斷標準可透過以下3種檢查:

  1.  心律變異率(HRV)
  2.  呼吸時呼氣中二氧化碳濃度(CO2)
  3.  姿勢改變時的血壓。

除了透過儀器、檢測來確認自律神經功能良好與否之外,醫師的專業判斷更重要,因自律神經失調症狀非常多樣,若主治醫師缺乏通盤了解、經驗不足,也容易做出錯誤判斷。

Q:適合自律神經失調的生活型態?

  • 咖啡因、尼古丁等會造成刺激及興奮的藥物,以及壓力問題都會促發和加重焦慮;應透過生活習慣改變去減緩症狀
  • 規律運動(以60-90%最大心跳率,進行每週3次,每次20分鐘以上)可以減輕焦慮的程度;研究顯示,瑜伽也可以有類似的效果;減緩焦慮可以間接改善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
  • 心理諮商及精神治療:認知行為治療、焦慮控制技巧訓練(如肌肉放鬆訓練、呼吸運動、注意力轉移、生物回饋控制),可以請相關治療師提供在家中自我訓練的指導

ĒSEN小叮嚀

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是許多因素綜合而成,應先檢視自己的生活習慣,如身體活動頻率、飲食、壓力等問題,若持續懷疑有相關症狀並且嚴重到影響生活作息,則應盡快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醫師方會提供相對應的非醫學性治療處方,同樣可以先從改變生活開始,不用擔心一下子就進入到吃藥、心理治療的環節。